做個豁達的旅人

dcf-travel-img-6295

早前在日本的民宿中,遇上了一位騎單車環島的法國人。印象中,日本「環島」較少聽見,而他的有趣故事,倒真吸引了我;最近他告訴我,半年後,他完成「環島」,更在東京找到了一份工作。他本已是一個很厲害的旅人,曾花了大半年時間從法國騎單車到土耳其(如不懂地理位置,不妨Google一下有多遠),這個日本環島之旅,是他的第二個旅程。

 

對我們來說,這些花上一年半載的「長征」,難以想像,對他們來說,或我聽得多後,已覺得是正常不過,不值一提。但是,他背後的因由,才是令我深刻之處。

 

原來,他來日本並非真想「環島」,而是來此讀書。他主修建築,又喜歡日本文化,便希望到日本讀個建築學的Master。來到東京後,始發現溝通上有誤會,原來他的資格有問題,不能入學,報名時卻因校方系統出錯而察覺不了,他向校方投訴不果便作罷。既然來到,他也沒決定回家,打算在日本玩個半年,把錢都花光才算。然後,那就考慮到,倒不如單車環島吧?這曾是他一個小小的心願。

 

那刻,我問,你不打算找別家大學?他說,沒了就算,回家再想吧!說不定能在日本找到工作呢?

 

為此,他的女朋友也辭掉了工作,跟他一起玩。外國人環遊東南亞或中國聽得多,日本好像頭一次。遇上他的那天,是他女朋友生日,他們走到Universal studios慶祝,看見他們的表情,我羡慕他們的幸福,也欣賞他們的豁達。

 

換著我們,理應急不及待找別家學校或回家「認命」了。或許,我們就是習慣了這一套既定的生活模式,一定要循規蹈矩、一定要順應天命而走,逆天而行、沒有計劃?「搏唔過」。我相信,對「爭取利益」上,我們總會比西方人強,既是校方出錯,「昆」了我過來,還不四出投訴嗎?投訴失敗、爭取不了,找過別家學校,或盡早回家找份工作,也很正常呀?可是,對他們而言,既然爭取不來,何不藉此機會闖個新路向,不必要執著於同一個方向,可能又會殺出另一條新血路?

 

你可以說他「不務正業」、「逃避現實」,在他們眼中,卻是體現了我們的「柳暗花明又一村」、「船頭橋頭自然直」。

 

看到他終於在東京找到了一份新工作,我衷心恭喜他,他亦表示,沒想過不在當地讀書,也可得到一份心儀工作。當然,你知我知,「這些機會,並不屬於我們亞洲人」的;身為一個西方人,哪管你零學歷,在很多公司眼中,已比一個飽讀幾廿個學位的亞洲人為甚了。先別管這些「歧視自己人」的背景,也不要過份「葡萄」,光是當日他願意、敢膽踏出第一步去流浪、去尋找機會,亦已勝過很多人了。

 

無論我們再豁達、想得再美好,相信90%的香港人,或說亞洲人,最終也得顧念「家」,哪管你從18至30歲,均在全球各地Working Holiday,若有幸獲得「PR」,當然恭喜你;若非,你31歲時,還得要「回家」,甚至,你若真從18-30歲均人在異地,那麼你香港這片土地理應上容不下你了,除非,你是富二代,或自己創業。很難像他們般,不顧一切,抱著一種沒有回頭的打算,把錢花光才算。這份勇氣,未必人人可以。

 

這個決定,或許不只是「帥」那麼簡單,而是一種生活態度。

 

當然,在他們的社會文化中,能接受這種生活態度,亦有機會讓他們輕易「重頭來過」。我們的社會嗎?

 

Hm…..

 

不過,無論是旅遊還是人生,適時放開執著,某些層面上豁達一點,不單能走出固有的路線框框,看到更多沒有想像過的風景、遇上很多意想不到的人(一如當天若非「窮途末路」委身於那小小的Airbnb中,我也不會遇上這對厲害的情侶),或許又能碰上新的出路?

 

攝於高野川 @ 京都,日本

 

Facebook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360.days.in.austra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