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3 日 (星期三) | 會員登記|會員中心
吹水閒聊
近日收到不少網友意見,指 DCFever.com「吹水閒聊」充斥愈來愈多粗言穢語、人身攻擊、誹謗等不理性討論。作為 一個以攝影興趣為主題的網站,此等漫罵式討論已超出 DCFever.com 設立討論區之原意。DCFever.com 呼籲大家以 攝影交流為目的作理性討論,並正密切留意事態的發展。
Post new topic   Reply to topic  到最上層  |  回到主題  |  搜尋 
頁數: 1 2 3共 31 回應
上個主題 :: 下個主題  
作者 訊息

展翅高飛




註冊: 2005-09-03

上載我的肖像
題目數碼相機的歷史     Post time: 2 月 23 日

有沒有人知道數碼相機的歷史究竟是怎樣的?小弟是用來做功課的,一定會鳴謝各位幫助過我的前輩高人,請各位高擡貴手,打幾段字,幫幫忙吧。 謝謝!非常感激!
Back to top

anthonys




註冊: 2003-01-23

上載我的肖像
題目Re: 數碼相機的歷史     Post time: 2 月 23 日

can it help you

http://www.digicamhistory.com/Index.html
觀看用戶檔案 回覆 Back to top

maximilianyuen




註冊: 2006-02-11

上載我的肖像
題目Re: 數碼相機的歷史     Post time: 2 月 23 日

照相機自1839年由法國人發明以來,已經走過了將近200年的發展道路。在這200年裏,照相機走過了從黑白到彩色,從純光學、機械架構演變為光學、機械、電子三位一體,從傳統銀鹽膠片發展到今天的以數位記憶體作為記錄媒介。笑看浮雲遮望眼,瞬間滄海變桑田,數碼相機的出現正式標誌著相機產業向數位化新紀元的跨越式發展,人們的影像生活也由此得到了徹底改變。

這是1969年美國宇航員在月球上拍下的數碼照片,儘管那個時候專用於航太事業的數碼相機所擁有的解析度還達不到30萬像素,仍然使用感光膠片作為記錄媒介,但圖像信號卻能透過衛星系統順利傳送到地面指揮中心,這對於航太事業的發展無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自從1969年10月17日,美國貝爾研究所的鮑爾和史密斯宣佈發明“CCD”(電荷耦合元件)以來,這種感光元件在經過進一步完善之後,終於在今天得到了廣泛應用。4色CCD、SUPER CCD等最新改良版不斷湧現,像素數早已跨越了千萬像素,而成像效果卻也已臻於完美。 

經過十幾年的不斷發展,DC產業早已走出了自己的幼年,外觀設計更趨成熟,操作功能日漸強大,並且隨著製造成本的進一步降低,這類產品的發展已經顯露出了不可限量的發展苗頭。

總體來看,DC產業十幾年的發展歷程一直秉承了“更高、更快、更強、更加人性化”的發展脈絡,正是在製造廠商的不懈努力之下,今天的數碼相機市場才會變得如此繁榮和美麗。人們在享受科技所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仍會不由得念起數碼相機誕生之初所走過的坎坷道路,對這一產業產生重大影響的一些經典機型至今依然讓人難以忘卻。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許多生命突然出現在寒武紀,整個地球一夜間就變得多姿多彩,充滿生命氣息,考古學家對其原因至今未能給出明確答案。80年代無異於數碼相機產業的寒武紀,在不足十年的時光裏,數碼相機快速脫離了襁褓並逐漸學會了蹣跚邁步,儘管那時的解析度依然十分低下,但眾多廠商的參與卻讓這一產業慢慢充滿了勃勃生機。

索尼馬維卡(MABIKA)——全球第一臺不用感光膠片的電子相機

1973年11月,索尼公司正式開始了“電子眼”CCD的研究工作,在不斷技術積累的基礎上它於1981年推出了全球第一臺不用感光膠片的電子相機——靜態視頻“馬維卡(MABIKA)”。該相機使用了10 mm×12 mm的CCD薄片,解析度僅為570× 490(27.9萬)像素,首次將光信號改為電子信號傳輸。

緊隨其後,松下、COPAL、富士、佳能、尼康等公司也紛紛開始了電子相機的研製工作,並於1984-1986年相繼推出了自己的原型電子相機,生命大爆發就此開始。

索尼MYC-A7AF——第一次讓數碼相機具備了純物理操作方法 

在DC產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第二款相機同樣出於索尼之手,由此可見,該公司今天所取得的市場地位絕非“浪得虛名”。1986年索尼發佈了MYC-A7AF,第一次讓數碼相機具備了純物理操作方法,能夠在2英寸盤片上記錄靜止圖像,像素解析度也已擴展到了38萬像素。
觀看用戶檔案 回覆 Back to top

maximilianyuen




註冊: 2006-02-11

上載我的肖像
題目Re: 數碼相機的歷史     Post time: 2 月 23 日

卡西歐VS-101——首臺CMOS感光器件電子相機 



1987年,卡西歐首先在市場上發售使用了CMOS感光器件的VS-101電子相機,儘管解析度僅能達到28萬像素,但這對於DC產業的意義非常重大。

就今天來看,CMOS與CCD在數碼相機感光器件正統方面的爭奪早已塵埃落定,CMOS除了在今天的佳能高端相機上還被廣泛應用之外,其他廠商均已把CCD當作了自己產品的主導方向。不容否認,CMOS所具有的全幅面、低能耗等優勢的確非常吸引人,但動態範圍低的弊病卻不能不讓人們對它“敬而遠之”。

佳能RC-760-----首臺60萬像素機型



 想要獲得接近於傳統相機的拍攝效果,提升CCD像素解析度算得上最根本的解決途徑,但在數碼相機誕生的初期,想要在像素上更上一層樓卻又談何容易。幾年間,廠商們一直在30萬像素的水準上艱難徘徊,直到1988年才由佳能公司推出了60萬像素的機型RC-760。 

這臺電子相機使用了2/3英寸60萬像素CCD,外觀在今天來看略顯呆板,不過這可是那個年代最高像素的機器,售價比今天的一輛小車還貴。




  白堊紀-恐龍兇猛 

生命經過漫長的進化和演變,終於在白堊紀誕生了更高級的生命形式,世界也就一下子變得更加熱鬧起來了。80年代不斷的技術積累終於為我們迎來了90年代數碼相機產業的真正繁榮,從此之後,數碼相機確立了其基本的生存模式。 

柯達DCS 100——首次在世界上確立了數碼相機的一般模式

1990年,柯達推出了DCS100電子相機,首次在世界上確立了數碼相機的一般模式,從此之後,這一模式成為了業內標準。
觀看用戶檔案 回覆 Back to top

maximilianyuen




註冊: 2006-02-11

上載我的肖像
題目Re: 數碼相機的歷史     Post time: 2 月 23 日

對於專業攝影師們來說,如果一臺新機器有著他們熟悉的機身和操控模式,上手無疑會變得更加簡單。為了迎合這一消費心理,柯達公司為DCS100應用了在當時眾所周知的尼康F3機身,內部功能除了對焦屏和卷片馬達作了較大改動,所有功能均與F3一般無二,並且相容大多數尼康鏡頭,真可謂考慮周詳。

這臺數碼單反使用了擁有140萬像素的20.5 x 16.4mm CCD,光變倍數1.8X,但限於當時的技術水準並未給它配備內置記憶體,只能連同一個笨重的外置存儲單元(DSU)使用。DSU跟今天的相機底座差不多,以電池作為驅動能源,內置200MB記憶體,可以存放150張未經壓縮的RAW照片。 

取景模式跟今天的機器比起來也是非常原始的,拍攝者可以使用相機上的光學取景器或DSU上的4英寸LCD液晶屏取景,儘管不太方便,但在當時可是非常高檔的了。這臺機器那時的售價相當於今天的22.5萬人民幣,真是貴得離譜啊。

在DCS100獲得成功之後,柯達又在1992年推出了DCS100後續機型DCS200,它終於擺脫的DSU的累贅,記憶體被安置在了機身內部,這樣一來帶著出門拍攝也就變得非常愜意了。

尼康/富士E2/E2s——尼康、富士兩巨頭聯手的數碼單反



無論柯達還是佳能,在早期的產品設計中都無不沿用了原來傳統相機的膠片機身,儘管這能讓專業攝影師們感受到產品的親和力,但產品一多也就難免會讓人產生乏味的感覺。1995年,尼康、富士兩巨頭聯手推出了全新設計的E2/E2s,它不再照搬老掉牙的傳統機身,採用了一體化設計風格,從而很容易就能讓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

這臺數碼單反的解析度僅有130萬像素,跟同時代的柯達DCS460所擁有的600萬像素相比有著天壤之別。E2/E2s最特別之處在於採用了尼康新開發的ROS光學系統,透過一組光學元件將光線投射到面積小於35mm膠片的CCD上,在這個基礎上鏡頭的視角可以保持不變,但限於有效光圈嚴重縮水,成像質量受到了較大影響。

一體化設計讓這臺機器的外觀看起來更加簡潔,但內部結構的複雜卻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外觀體積的膨脹,總重量也呈現出了失控的跡象。這臺機器為尼康的數碼單反研發積累了很多經驗,在它上市四年之後,尼康就推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D1,數碼相機產業的白堊紀時代也就被徹底結束了。
觀看用戶檔案 回覆 Back to top

maximilianyuen




註冊: 2006-02-11

上載我的肖像
題目Re: 數碼相機的歷史     Post time: 2 月 23 日

侏羅紀-兇險叢林

侏羅紀的生物門類已經非常齊全了,那裏有著溫和柔順的食草恐龍,有著活潑好動的白臉猴,還有著十分兇殘的霸王龍,每個動物像要在這個世界上生存就要想方設法變得更加強大一些,只有這樣才能在這片弱肉強食的叢林過的輕鬆舒服。

尼康D1——尼康首臺自行研製的數碼單反 




1999年6月,尼康終於推出了該公司首部自行研製的數碼單反-D1,憑藉遠低於柯達DCS系列相機的售價開創了數碼單反民用化的新時代。

這款數碼單反所採用的機身是在傳統相機F5基礎上經過改裝完成的,依然保持了極具魅力的專業氣質。它內置274萬像素CCD,ISO感光度200-1600,採用CF卡/IBM微硬碟作為存儲介質,支援的文件格式包括JPEG、TIFF、RAW 三種,售價5580美元,在今天來看仍然顯得昂貴。

佳能EOS 1D——佳能的數碼單發神話



 長期以來,在像素解析度爭奪的同時,廠商們在拍攝速度上的競爭同樣如火如荼。為了徹底超越尼康D1所營造的神話,佳能在2001年9月推出了專用於快速拍攝用途的EOS 1D,從而在速度和技術指標上全面壓過了尼康D1,成就了DC產業新一代傳奇。 

這款數碼單反擁有400萬像素解析度,ISO感光度100-1600,也採用CF卡/IBM微硬碟作為存儲介質,售價在7000美元左右。
觀看用戶檔案 回覆 Back to top

maximilianyuen




註冊: 2006-02-11

上載我的肖像
題目Re: 數碼相機的歷史     Post time: 2 月 23 日

奧林巴斯E-1——4/3系統代表作



正像早期的筆記本廠商一樣,為了給對手製造最大的趕超麻煩,數碼單反廠商在進行產品設計時都要刻意做到避免與對手的產品相容,這樣一來,任何品牌的數碼相機元件都無法通用,在元件損壞之後用戶只能購買同一品牌的產品替換,廠商們由此便獲得了利潤最大化。

今天的筆記本早已做到了相互相容,這可以說是電腦廠商日漸開明的表現,而數碼相機產業的變革卻也在悄悄進行。2003年12月,奧林巴斯發佈了與柯達、富士兩家公司聯合研發的採用“4/3系統”的E-1。

4/3系統規定了CCD感光器件的面積,CCD與鏡頭之間的距離以及鏡頭的直徑,因此,凡是採用這一系統的數碼單反都能輕鬆做到鏡頭的相互相容,這在以前的產品中絕對是不可想像的。 

E-1採用了500萬像素CCD,ISO感光度範圍100-800,使用CF卡作為存儲介質,支援JPEG、RAW、TIFF 文件格式。發佈之初的售價高達16000元人民幣。



佳能EOS 300D——一代平民數碼單反王 

數碼單反功能強大,拍攝畫質美輪美奐,但高昂售價卻是其無法走近平民百姓的最大障礙。為了順利完成數碼單反的普及歷程,廠商們總是在挖空心思尋找降低成本的途徑,正是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一批價格合理的平民化數碼單反才終於浮出了水面,而佳能E0S 300D無疑算得上這一進程的先行者。 

2003年8月,佳能推出了採用塑膠機身的EOS 300D,它整合了前輩EOS-10D慣用的CMOS感光器件,售價首次低於1000美元,從而徹底改變了數碼相機市場原有的競爭格局。

這款相機採用630萬像素CCD,ISO感光度100-1600,使用CF卡作為存儲介質。外觀設計應用了銀、灰、黑三色,整體給人的感覺還算不錯。

寫在最後

生命的演化永不停滯,而DC產業的發展卻也永無盡頭。在像素解析度節節攀升的前提下,今天的數碼相機廠商早已不再把這項指標作為提升產品競爭力的唯一手段,讓自己的產品更加好用、易用,更加具有人性化和親和力,這早已成為他們進行產品設計的最新共識。

明天的數碼相機市場會像90年代一樣為我們帶來更多驚喜嗎?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觀看用戶檔案 回覆 Back to top

Bus Fans




註冊: 2005-10-16

上載我的肖像
題目Re: 數碼相機的歷史     Post time: 2 月 24 日

不同人對相同的歴史會有不同評價,小弟想針對DSLR在此分享一下個人的看法。

Nikon D1被公認為DSLR發展史中最重要的分水嶺,相信沒有人會非議吧。但衆多的論點都是針對它的售價、性能和表現出發。小弟想補充一下:D1的重要地位很大程度上是源於它的「可使用性」。

D1之前,由Kodak攏斷商民用DSLR巿場的DCS系列,其體積、重量和電池續航力,使它們幾乎只能夠停留在室內停用,它們雖源於135系統,卻失去135系統的機動性;而它們的畫質(指象素輸出)也未能滿足室內商業攝影的需要。縱然市場有DSLR的需求,但DCS系列卻不能提供合理的「可使用性」。而D1的重量和體積跟當時專業旗艦級Film SLR相若,成為第一部真真正正可以走出街上、讓攝影師安心地「劈」的DSLR。這對講求時效性的新聞攝影媒體提供了無與倫比的實用性。

另外,在DSLR的發展史上,小弟覺得不能不提Canon的EOS D30(注意是只有三百萬象素的「D30」,不是近期公怖的「30D」)。雖然它的地位未必及得上D1,但小弟以為它絕對可以佔得上一席位。原因有兩點:

第一、它開拓了一個新市場。縱使D1的售價已經大幅下降,但門檻還是很高,而且D1和之前的機種的定位都是面向專業用戶群,D1充其量只能說令DSLR步入實用的階段。然而D30卻是面向中階用戶群,門檻也相對的低很多,使得能力比較充裕的業餘攝影愛好者終於可以一嚐DSLR的滋味,也使DSLR開始步入普及的階段。

第二、大幅面CMOS的應用。傳統以來,只有廉價、低檔的DC才會以CMOS作為image sensor,稍為高價的DC機種已經使用CCD,間接造成CMOS等同劣質影像的代名詞。然而Canon大膽起用獨自研發的大型CMOS於一部針對一群對影像質素有要求的用戶的相機上,向世人有力地訴說了另一種可能性。CMOS的低生產資金投入、容易開發、低耗電等特性,不但有效控制DSLR的成本,也增強了DSLR的續航力,直接或間接地令DSLR更具親和力。另一方面,當D30在使用CMOS獲得空前的成功之後,其它廠商也紛紛投入CMOS的研發。事實上,自D30之後,我們可以看到CMOS的進步遠比CCD為快,甚至有取代CCD之勢。

以上是小弟粗淺的看法,作為一點補充,純粹分享。不同人自有不同評價,希望對樓主的功課有幫助。
觀看用戶檔案 回覆 Back to top

beancurdbean




註冊: 2004-12-11

上載我的肖像
題目Re: 數碼相機的歷史     Post time: 2 月 24 日

好正
只一少少更正, 300D係用CMOS唔係CCD
觀看用戶檔案 回覆 Back to top

Cosplay




註冊: 2002-05-13

上載我的肖像
題目Re: 數碼相機的歷史     Post time: 2 月 24 日

真係好清晰的一編文章,多謝分享。
觀看用戶檔案 回覆 Back to top

展翅高飛




註冊: 2005-09-03

上載我的肖像
題目Re: 數碼相機的歷史     Post time: 2 月 24 日

非常非常感激maximilianyuen 的強勁解釋,使小弟學到了不小東西,也使小弟的資料收集變得更加容易。小弟一定會特地鳴謝maximilianyuen
您的! 非常多謝。感激不盡! ^^
展翅高飛上
觀看用戶檔案 回覆 Back to top

hsc




註冊: 2002-08-26

上載我的肖像
題目Re: 數碼相機的歷史     Post time: 2 月 25 日

多謝高人,我好像在幾十分鐘內過了幾十年一樣
謝謝
觀看用戶檔案 回覆 Back to top

maximilianyuen




註冊: 2006-02-11

上載我的肖像
題目Re: 數碼相機的歷史     Post time: 2 月 25 日

不用謝…也不該謝
用google 查
數碼相機 發展
第一篇…

對不起,忘了貼網址…

要不是你問起我也學不到:)
觀看用戶檔案 回覆 Back to top

lmichael




註冊: 2003-10-16

上載我的肖像
題目Re: 數碼相機的歷史     Post time: 2 月 25 日

真係好正的文章...., 係邊個網站?
觀看用戶檔案 回覆 Back to top

mk07




註冊: 2004-06-01

上載我的肖像
題目Re: 數碼相機的歷史     Post time: 2 月 25 日

Thank~maximilianyuen
http://www.google.com/search?sourceid=navclient&ie=UTF-8&rls=RNWE,RNWE:2005-51,RNWE:en&q=%E6%95%B8%E7%A2%BC%E7%9B%B8%E6%A9%9F+%E7%99%BC%E5%B1%95
觀看用戶檔案 回覆 Back to top
 
頁數: 1 2 3共 31 回應
Post new topic   Reply to topic  到最上層  |  回到主題  |  搜尋 



 討論區列表  |  Need a Login? Register Here 
 User Login
 User Name: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