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809
註冊: 2010-05-21
上載我的肖像
|
Re: 德國要求遵守一個歐洲 陸外交部傻眼 Post time: 9 月 4 日 |
|
|
中,台有九,二共識!
歐洲有乜野盟約?
先秦時期宇宙觀與政治實踐
《尸子》雲:「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宇宙觀是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產生的關於世界或宇宙的認識和認知體系,其中包括對宇宙起源、天地運行規則、天地規則對人世間的影響方式以及途徑等問題的看法。中國古代宇宙觀是基於陰陽、四方、五行、八卦等概念的龐大體系,將人類世界的各種範疇如身體、行為、道德、社會秩序和歷史變化與天地、空間及季節轉換、自然現象關聯起來。
「四方中心觀」折射
三代政治形態
西漢中期渾天說出現之前,以「天圓地方」為主要理論依據的蓋天說曾在數千年間深刻影響中國古代文化。這方面的考古學依據至少可舉出以下數例:距今6500年的河南濮陽西水坡M45的龍虎蚌殼擺塑以及南圓北方的墓室形狀;距今5500年的紅山文化的圜丘方壇;距今約5000年的安徽凌家灘出土的玉制式盤;距今4500多年的良渚遺址的祭壇和禮玉;距今4000年左右山西陶寺遺址的圭表等,都體現了「天圓地方」觀念的部分元素。
在古代,觀測天象、敬授民時,從來不只是一項純粹的天文活動,更是一項展現獨佔獨尊、君權神授意味的政治行為。由觀象授時到建立時空體系,這對古代農業社會發展非常重要。三代時期,具有人格化、至高無上的「天」以及至上神「上帝」被創造出來。天的意志即「天命」,至遲《尚書·召誥》成書時,「有夏服(受)天命」的天命觀就已經成熟。在此背景下,周人通過立表測影來確定空間方位,觀測過程中形成「擇中」觀念,「居中而治」的政治思想隨之出現。周人之所以強調「居中」,可能是因為在這裏可以直接聽取「天命」。王的權力來源於天,「君權神授」的觀念就應運而生,天帝與人王之間親近或直接血緣關係得以確立。受命於天、天命不可違的意識貫穿中國古代文明全過程,無所不在的天命觀還是中國文明的獨特現象。不止如此,天命觀還促進了古代中國宇宙觀的發展和成熟,催生和推動了祭天制度、禮儀制度的產生與完善。
「地中」概念是中國古人「地平」大地觀的產物。在「地中」觀象與祭天是最高統治者獨享的特權,顯示「王」不僅是塵世間最高的統治者,更是天命的唯一傳達者和執行者,擁有無可置疑的通天法力。《道德經》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雖然沒有特意談到「上帝」,但對天地、陰陽、萬物之間關係的辯證論斷使人們相信,日月星辰的天體運轉規律會影響人世間的生老病死。不同時代的宇宙觀久而久之會演化成一種文明體系下人們特有的思維方式。受不同時代宇宙觀的影響,人們的行為方式必然有所不同。
對於文明起源之前中國的宇宙觀,目前尚無十分明確的認識,只能根據有限史料推測當時的部落或部族首領可以「通天」,並以「天」的名義行事。顓頊氏「絕地天通」,是中國上古時期劃時代的大事。人們相信,人間社會的最高統治者(王)是主宰宇宙(天)的統治者在人間的合法代理人。以商王、周王及其祖先為中心,「王」藉助祖先崇拜而壟斷神權,通過祭祀祖先的方式得以與天直接溝通。「王」成為集治權與神權為一體的化身,在政治地理體系中被定位在邊緣地帶的異族政權則如衛星般拱衛着王及其政權
根據王愛和等人的研究成果,商周時期,最高等級統治者使用的「亞」字形大墓,體現了「四方—中心」的宇宙觀念。與之具有相同含義的「亞」字形徽標圖案,在青銅器上也屢有所見。在將近2500年的時間裏,中國文明的思維方式逐步完成了從「擇中」到「居中」再到「建中立極」的理論與實踐,最終發生「中庸」或「中」的哲學升華。
「陰陽五行觀」與大一統王朝政治
進入戰國時代,人們的宇宙觀逐漸成為一個由陰陽、四方、五行和八卦等概念範疇及知識體系關聯形成的龐大複雜的思維體系。這一體系將人類世界的各種知識和概念,如身體、行為、道德、社會秩序和歷史變化與天地、空間及季節轉換、自然現象有機關聯起來。《禮記·中庸》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中國古代墓葬設計的顯著特點就是再現死者生前的世界。帝王陵墓的設計往往會體現唯王獨享的通天宇宙觀,天地陰陽是最主要的表現內涵,具體內容是具象和意象的天象。這些內容描繪在天穹一般的墓頂,這一現象的出現始於戰國後期。在秦始皇陵的修建過程中,墓室形態形成「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構造,將天地陰陽五行都具象化於墓室之中。
陰陽與五行是古代兩種源遠流長的思維方式體系,戰國後期合二為一,並成為大一統王朝時代的宇宙觀,為王朝統治的合法性提供理論證明。陰陽思想的核心觀點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對立統一的,兩種對立的因素始終處於消長交替、不停運動的狀態。五行思想則認為,自然和人類世界的構成和運行在本質上是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及其運動,五種物質運動之間的相生相剋既是運動發生的根本原因,也是運動的形態及規律。戰國後期,五行相剋觀作為自然界乃至社會運轉的基本秩序建立起來,成為王權更替、事物變化合法性的理論依據。到西漢後期,五行又發展出相生的觀念。至此,五行相生相剋觀念完全成熟,隨着陰陽觀的不斷發展,中國文明中「對立」、「變通」的思維方式得以形成,逐漸成為人們分析、評判事物的依據。
總之,不同文明體系下,宇宙觀的內容和面貌千差萬別。從某種程度上講,宇宙觀是人類認識成果的概括,它甚至塑造、彰顯着文明的基本特質。正因如此,宇宙觀是認識人類歷史和文明特質的一把鑰匙。作為中國古代兩種最主要的宇宙觀,夏商周三代的「四方中心觀」和戰國晚期之後的「陰陽五行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應的政治形態及時代特點,為統治者及其政治統治的合法性提供理論證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