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次都係講影星...
不過不是天上的星星,而是在音樂會台上的歌星...
而2011年8月,我就在這歌星舉辦名為"又燦爛又糜爛之夜"的個人音樂會而影了他...當然,他不是超級巨星,他是藍奕邦。
沒錯,藍奕邦亦是由我06年開始就一直喜愛聽他作品的唱作歌手,更偶爾在他舉辦音樂會中為他拍攝。只可以說,純粹是歌手與粉絲的關係了...
對於他,可能不是個個人都認識,大多初步的印象都是停留在鋼琴王子一類的斯文小生形象...但近年的他,他的形象及歌路亦開始大幅改變,由一個斯斯文文對住鋼琴自彈自唱的 憂鬱小生,轉變成一個形象優雅,又唱又跳,又敢破格創新的花花公子...他的歌由以往充滿說教而沉重的硬道理,變成一種尋求開放,但求及時行樂,甚至將快樂傳染給別人的訊息。
或許,他大幅改變的形象及曲風,未必討好所有人,尤其是對他沒有真正認識的話,更是好難接受到他這次在形象上的轉變。但至起碼,他當中付出最大的勇氣及承擔去進行變革,已得到令場內所有人的見證及認同。他的用心,他的努力,忠於自己的感覺,足以感動場內所有人,甚至令他感動落淚...這一切都在我這三場音樂會中用我手上鏡頭見證著...見證著這場"又燦爛又糜爛之夜"。
好啦,在這裡,我當然不是說他的歌了,亦是時候分享一下當日拍攝這3場音樂會的感受。
在音樂會拍攝,無論音樂會場地的規模有幾大有幾細,攝影者能否坐在有利位置拍照,住往是好視乎自己能否優先購入最前及最炙手可熱的坐位了...這個可以說是位置先決。而且仲要留意一個極首要條件,就是要知道主辦單位本身是否容許你拍照...如果主辦單位容許的話,那就可以了;否則的話,即使你帶哂裝備坐在絕世好位置,都係冇得影,咁就可惜了。
好了,咁用咩鏡頭呢??這個好視乎自己身處如何的場地及位置,就以今次音樂會在灣仔壽臣劇院舉行為例,我在音樂會的首場及尾場,就坐在較前排位置,我用50mm及85mm的大光圈定焦鏡頭都已經可以應付到...然而我在第二場我選擇了坐在樓上座位,就改用18-200mm的天涯鏡來支援了。
其實在一般情況下,用大光圈的中長焦距鏡頭已經足以應付大多音樂會場面的...所以,如果事前對自己的座位及舞台的距離沒有十足把握的話,建議最好預備一支變焦鏡傍身。
拍攝時,唔建議一開始就拍照,最好先感受一下音樂會的氣氛,而且留意歌手的動作及表情,需要時亦要對歌手一些重要表演動作及表情準確捕捉,切勿有半一刻猶疑...閃光燈已無用武之地,善用台上的燈光,保留當時的氣氛...至於白平衡,我當時多數用日光及熓絲燈,但其實都這很視乎自己對色調上的喜好而定,但大前提還是要忠於當時的現場環境及色調。
快門方面,盡量要快,即使有大光圈,亦都要調整一下ISO,否則快門快極都有限,對於捕捉台上歌手的表達及動作就大打折扣。那用幾高ISO較好,那就視乎你手上的部機在高ISO下的雜訊控制及自己可接受到幾多高ISO的雜訊了。不過,有時用慢一點光圈,令一些歌手或樂手的動作看起來更有動感。
曝光幅度方面,個人比較偏好盡量將曝光補償維持在負數水平(至於幾多,就要試多幾次才可以)...其實我個人覺得這方面都好難有一定標準,因為要視乎當時台上的燈光及台上演出者的衣服顏色(深色定淺色)而定,甚至因應個人的創意去如何表達而隨機應變。
另外,在音樂會拍照,其實個人認為最好都係點到而止,亦唔太建議全程影到落尾...
一來,這樣一直舉機拍照,根本不能靜心去欣賞台上歌手的演出,亦不能感受整個音樂會的氣氛..那樣的話,你去音樂會同攝影會又有何分別??
二來,即使你今次影了200~300張,但影來影去可能大多都是同樣或類似方式的構圖,這不但看起來變得空洞乏味,而且回到家中仲要花精神及時間去揀相執相...這無形中會對自己構成一種負擔。
所以,個人覺得,要懂得控制攝影張數,就要懂得將音樂會最精彩,最特別,最難得,壓軸的,甚至氣氛最高漲的時刻都要優先拍下來...至於節奏較緩和的,變化不大的,可以選擇性去酌量拍攝...但求"貴精不貴多"。
總括而言,拍攝音樂會,最重要始終都係個過程...那管影出來的相片靚唔靚,清唔清,曝光準唔準,並不是重點...最重要的,是張相片留下當時的氣氛及印象給人。
相片可能不是影得好好,但相信日後會有改進空間。
所以,在平衡自己在兩者的喜好之下,就要懂得控制拍攝的時機及數量...甚至要思考一下,那些場面值得你去影多幾張;那些場面要靜心欣賞才可以去影一兩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