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反常不斷,春不霧?夏不雨? 秋不乾? 冬不冷? 再這樣下去,香港或許成為首批沒有冬天的北半球地區。時至今天,還颱風每每,真分不清春雨秋日紅。
要在香港拍攝秋色意象,早在十年前已很難找到這個氛圍,要不是去青衣公園拍那幾棵落羽松,就是到大棠郊野公園拍攝那幾楓樹,但時間是香港的12月才能看見遲來的秋色。要是想追緊時令秋色,出境北遊幾乎是唯一的選擇。
到了北國,還可以有望看見正常時分的秋色,乾爽的空氣,微微的冷意,周邊環境都披上黃黃紅紅的衣裳,正正就是秋色的配料吧!一個攝影師,一部相機,再多一點意,成就自己的作品。
假若大家到了當地,見到紅葉滿載,有時未必能即時摸透拍攝技巧,因為當整棵楓樹滿紅,幾乎分不清主體,不知如何拍攝,若果要另趕上行程,很有好能浪費機會,浪費時間,更甚的是可能要把海量的照片拿去填海。
紅葉滿滿,銀杏遍遍,既想把紅葉拍得突出,又要影像帶出情意美的元素,實在不容易,加上現在無處不旅遊,遊人群群,又是攝影師另一個巨大障礙,冇計,影相並唔係大晒,攝影的機緣,從來都係掌握在攝影師手上,不能規限於環境或外來因素。
拍攝滿滿的紅葉,又要重溫一幅影像的基礎元素,就是光與影,我們把這個基礎元素,放入紅葉拍攝,很輕鬆地就能掌握拍攝技巧,除了特寫紅葉,紅葉很難成為影像的單一主體。就如一部電影,都會出現兩位主角和配角,拍攝紅葉如是,光、影、紅葉,誰是主角,誰是配角,就建基於攝影師能否進入意想世界。
光與影,重來都係相片最重要的元素,要幾多光,幾多影,出自不同攝影師的拍攝手法,就如 OMAKASEI 和 FINE DINNING,沒有好比對,各具特色,廚師怎樣去展現自己的廚藝,攝影師如是而已。
為紅葉拍攝特寫,也要加入光的元素來提升畫面的感染力,透過光暗位的分布,把紅葉突出起來,再給予一點孤寂的氛圍,使畫面更能帶出攝影師的心思。
要拍攝不一樣的相片,攝影師的心思細密是關鍵之一,紅葉在樹枝上是很理所當然的景像,但如果紅葉被蜘蛛絲連上,隨風飄盪,配合優美的散境,拍下一幅另類的紅葉作品。
偶爾有緣會遇上兩棵不同演變的楓樹,一棵漸黃未紅,而另一棵已紅爭艷,如何把兩棵樹共同創建於一個影像裡,以共鳴交替的拍攝手法,可讓觀賞者看到大自然是共生共存的,有一種承傳的畫面。
拍攝紅葉,掌握光源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要點,太多的光,有可能會令影像的紅葉部份過多,太少近乎沒有的話,根本談不上光影,就像地球一樣,三份二的水,三份一的地,創造了生命一樣,攝影師掌握光源,拍攝一幅有生命的影像。
留白 - 留白是一種很具自我觀感的手法,或許這是建基於攝影師的個人風格,又或者攝影師想加上文字在他們的影像裡表達,那或許只是一個"字",故留白,很多時都是刻意的。
看膩了紅葉包著富士山的影像嗎? 看膩了加一個銀仔在長鏡頭前的波波紅葉影像嗎? 不妨把自己放進影像裡,創建一幅獨特的打卡相吧!
下一回: 幾分秋色[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