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9 日 (星期六) | 會員登記|會員中心
Canon 單反討論區
Post new topic   Reply to topic  到最上層  |  回到主題  |  搜尋 
頁數: 1共 4 回應
上個主題 :: 下個主題  
作者 訊息

wllui




註冊: 2007-02-15

上載我的肖像
題目常見鏡頭故障原因 -- 新手可能有用的網站     Post time: 2 月 10 日

近來相對濕度達80%以上, 係時候檢查大家的防潮裝置
昨日買了個50蚊的濕度計回來, 商店開行冷氣約50-55%, 現時室外濕度約80%, 室內約70%, 剛沖完涼的浴室係99%(和落雨差不多), 開左抽濕機之後室內就55-60% 不等, 經我SEARCH過, 防潮箱最好於45%-55%, 如果有師兄的防潮箱可再低於呢個數, 請話我知你個箱係邊度買.

發霉



發霉是最常見的鏡頭病症,發霉的原因是存放不當,很多人喜歡將相機鏡頭放在衣櫃裡面,其實衣櫃裡面是最不適當的相機存放場所,衣櫃裡面其實溼度是很高的。開始發霉的時候,玻璃上看來好像有細細的絲狀,漸漸擴散,如圖 A、C;發霉嚴重時整個鏡頭都是霉絲,如左圖 E。

如果沒有鍍膜的老鏡不大會發霉,即使發了霉也容易清理。鏡頭的鍍膜是一些金屬氧化物或是鹵化物,當然現代鏡頭鍍膜的配方複雜,有些機密我們也無法清楚了解,不管是什麼成份,反正是一些化學物質,而霉菌附著之後就會吃掉這些化學物質,不嚴重的時候可以將霉菌清掉,不會留下明顯的痕跡,但是有經驗的人還是看得出來。發霉嚴重的時候,有時會把鍍膜吃光,也就是說清理掉霉菌之後,會發現發霉的地方鍍膜都不見了,像左圖 D 就是鍍膜都不見了。有時即使鍍膜還在但是已經變質,如左圖 B,如果鍍膜看來黃黃的那樣,基本上那塊地方的鍍膜已經沒救了。

不要以為發霉清掉就好,因為發霉處的菌絲會吸附空氣中的水氣等等物質,最嚴重的時候,霉菌與空氣中各種化學物質以及灰塵混合作用之下,會在鏡片表面形成一層硬硬的、霧霧的,類似沈澱礦物質的東西,如左圖 F,這種情形鏡片就報銷了。這種霧化能否清理要看運氣,如果很薄的話,用牙膏磨一下也許就磨掉了,但是鍍膜大概都毀了,嚴重的時候,即使用牙膏磨掉了,但是鏡面上可能也會留下一些磨痕,這樣的鏡頭大概只能留著拆零件。

要預防發霉就是要保持乾燥,現在的電子式乾燥箱很便宜,最小的一千多元就可以買到,調整在相對溼度 45-55 之間就好。至於已經發病的怎麼辦,如果只有一兩個小點,可以先不管,拍逆光時可能會產生一些耀光而已,但是要放到乾燥箱中,不要讓霉菌繼續生長,如果已經有絲狀,那就洗吧,自己練功自己洗,如果沒膽子就花錢吧。如果是已經有沈澱物的那種霧化情形,就大膽的給他拆下去吧。

發了霉要早處理比較好,因為霉菌會分泌一些化學物質,會與鍍膜作用,即使放在乾燥箱裡面,黴菌並沒有死亡,那些分泌出來的化學物質也仍然在裡面,還會繼續腐蝕鍍膜。一般說發霉不嚴重無須處理,那只是由荷包的角度出發的,由保養的觀念看應該要馬上處理。

脫膠

脫膠也是很常見的鏡頭毛病,幾十年前因為鏡片與空氣的接觸面會造成反光,所以會儘量將鏡片黏合以便減少空氣-玻璃的接觸面,近年也會因光學設計的關係,繼續使用一些黏合型鏡片,但是這些黏合型的鏡片常常會發生黏合膠變質,或是脫膠,脫膠輕微時,仔細看會有一些很細小的點狀痕跡,不仔細用放大鏡看,有時會以為是發霉,如左圖 A,此時逆光會發生反差降低。藍色框中放大看,仔細看會發現有許多小點,如左圖 B,如果 B 的藍色框中再用放大鏡看就變成很多明顯的小白點,如左圖 C。更嚴重一點白點就會變大,變的明顯,有時會看起來像汽水。有時黏合膠會變質,變成整片白白霧霧的。

不管怎樣,脫膠或是黏合膠變質都很麻煩,因為醫治的方法是將鏡片分開,再重新黏合,但是筆者自己也沒有這個功力。三十年前是說要將鏡片泡在溶劑裡面,再用阿拉伯膠(一種樹脂)黏合。以前用舊的變質的小天文望遠鏡片試過,可以用丙酮溶開,但是黏合的時候很難,還是留了一堆氣泡。即使可以黏合,但是鏡片間距離可能無法與原來相同,對畫質難免會造成不良影響。

脫膠的問題很難避免,有時與原來的材料品質有關,存放條件只要不受熱應該還好,像筆者的鏡頭存放條件都一樣,但是就是有一兩隻鏡頭變質了。


這是另一種典型的脫膠,黏合的鏡片脫膠後會出現兩個沒有鍍膜的面,因此脫膠的部份會產生強烈反光,透光率也因而降低,由左圖中可以看到脫膠的部份比較暗,表示穿透的光線減少,而右圖中則可以看到脫膠的部位與其他有鍍膜的面相比,反光強烈許多。

比較有趣的是,似乎三、四十年前的老鏡頭脫膠時比較常看到這種情形,而近一二十年的鏡頭脫膠則是氣泡狀的脫膠。此種面狀脫膠,其實還可以拍,只是透光率會有些不均勻,但是解析度影響不大。有隻 Leica 135/2.8,雖然脫膠,但是解析度還是勝出,不像一些近代鏡一脫膠就是一堆點狀像氣泡的東西,拍起來霧霧的。


有些老鏡片玻璃使用了一些特殊化學元素,久了會變黃,這是變質的一種,此種問題似乎無法預防,但是在數位相機上,有時因為自動白平衡的關係,可能根本看不出來鏡片變黃。


另外反射鏡因為有些面是鍍了薄薄一層金屬,久了會氧化,左圖是一隻 Sigma 400/5.6 的反射鏡氧化的狀況,因為反射面很大,所以局部有些氧化,拍出來暫時還沒有明顯影響。反射面的金屬氧化,理論上可以拆出來清洗重新鍍,但是那樣很麻煩,也要不少錢,不如買新的算了。

另外一種變質是鍍膜變質,鍍膜有時即使沒有發霉也會與空氣中的化學物質作用而變質,這與材質有關,一般副廠鏡變質的機會比原廠鏡大,一分錢一分貨,至少筆者自己的經驗是這樣。這種變質有時看起來與發霉造成的變質很難分別,不過如果從來沒有發過霉,但是鏡片霧掉了,多半是鍍膜變質,不過不管什麼原因,鍍膜一變質,大概鏡頭就沒什麼價值了。

如果是輕微的鏡片變質,不管是因為發霉造成還是什麼原因造成,甚至是鏡片敲到了,敲了一個點;反射鏡氧化掉了,反正是點狀的變質問題,都可以用一個絕招,就是把變質處用黑色簽字筆點掉,天文望遠鏡也是一樣,這樣至少不會在逆光時造成耀光。不過如果壞掉的地方太大就不必了,總不能把鏡片的 1/4-1/5 都塗黑吧。

鍍膜磨損

鍍膜磨損也是常見的問題,不過這是不愛惜鏡頭的人才會發生的事情。一般而言,愛惜鏡頭的人多半會在鏡頭前面加個 skylight 或是 UV 之類的保護鏡,但是有些人又說那樣會影響色彩;不過我是覺得除了拍正片,我實在不很相信那些影響用肉眼看得出來,即使用正片恐怕影響也有限。其實也很簡單,自己拍拍看有沒有影響,不滿意就不要用。

加了保護鏡是可以保護鏡片,保護鏡擦壞了就換一片,不會太貴。但是鏡頭前鏡片擦出痕來(像左圖)就很難醫治。雖然大致看來沒問題,可是用微距鏡配合燈光的反光還是可以看到許多細紋,這樣的細紋其實對拍照的影響真的很有限,也許逆光的情形看得出來,但是那樣的機會很小。磨出細紋其實對心裡影響的層面可能比較大。

要預防鏡片鍍膜的刮傷當然是儘量使用保護鏡,此外不管有沒有保護鏡,除非是記者上山下海,否則有些地方有些噴漆、灰塵很大的地方等等,儘量不要去拍吧。真的要擦的時候也要注意,不要太用力,應該先用吹氣球將灰塵吹掉,再用拭鏡紙輕輕擦,確定沒有灰塵才能比較用點力道。


其他問題:


光圈失效 (Canon 9成都係斷排線)
對焦過緊
漏油
無限遠無法對焦
落水
鏡片清洗的問題

取自呢個SITE:
http://www.bigeye.url.tw/big5/d_fix.htm
Back to top

alvis828




註冊: 2011-11-30

上載我的肖像
題目Re: 常見鏡頭故障原因 -- 新手可能有用的網站     Post time: 2 月 10 日

觀看用戶檔案 回覆 Back to top

h0001244




註冊: 2007-04-19

上載我的肖像
題目Re: 常見鏡頭故障原因 -- 新手可能有用的網站     Post time: 2 月 13 日

good
觀看用戶檔案 回覆 Back to top

kitlung




註冊: 2009-10-20

上載我的肖像
題目Re: 常見鏡頭故障原因 -- 新手可能有用的網站     Post time: 2 月 13 日

GOOD
觀看用戶檔案 回覆 Back to top

cliffw88




註冊: 2010-01-14

上載我的肖像
題目Re: 常見鏡頭故障原因 -- 新手可能有用的網站     Post time: 2 月 14 日

GOOD, thanks for the info.
觀看用戶檔案 回覆 Back to top
 
頁數: 1共 4 回應
Post new topic   Reply to topic  到最上層  |  回到主題  |  搜尋 



 討論區列表  |  Need a Login? Register Here 
 User Login
 User Name: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