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最新消息

編輯 Stephen:「不讓 Canon、Sony 專美!」- Panasonic LX10 用後感

文、攝:Stephen

若你接受到不到手機畫質,而又苦求高畫質的口袋型 Prosumer 相機,在這一兩年已經是買少見少,因為隨著更方便的 SmartPhone 出現,大家似乎對「畫質」已經沒有甚麼「要求」(反正 Share 上 Facebook 已經將畫質壓得很爛了),廠方在供求關係下,自然也沒有早十年般重視。不過,自 Sony 在 2012 年帶來第一部用上 1" 感光元件的 Pocket Size 相機 RX100,「1" 感光元件」仿如這類高畫質 DC 仔的救命草:Sony 至今推出了 5 代 RX100 系列;Canon G7 X 亦都推出了兩代,更加衍生出 G5 X 的姊妹機型;Nikon DL 系列更破格衍生出 Ultra Wide 機型 DL18-50,為 1" Sensor Pocket 機寫下重要一頁,可惜發表一年繼續上市無期;至於 Panasonic 年初的 ZS110 十倍長炮機仔叫好叫座,即時在年尾引入用上 24-72mm f/1.4-f/2.8 大光圈鏡的進取版 LX10,在 Sony 和 Canon 長久以來佔據的市場試圖殺出新血路,究竟 f/1.4 Leica 鏡加上強大的 4K 相片/影片功能又可否討人歡心?小編實試過你就知!


LX7 後繼之名:LX10 大光圈大 Sensor 玩高畫質
Panasonic LX 系列用上大 Sensor 的,從來不只有內置 1 " Sensor 的 LX10,早在 2014 年 9 月亦有用上 4/3" Sensor 的 LX100。可是,未知是否是 Lumix GF 系列換鏡相機的輕巧化和平價,令「LX200」變得愈來愈無價值,Panasonic 官方從來強調 LX10 是 4 年前用上 1/1.7"「蚊型」感光元件 LX7 的後繼機種。由於「對手」LX7 的規格早已過氣,簇新的 LX10 難免有「強勢登場」之感。

LX10 用上的主流的 1"、2,010 萬像素感光元件,4 核的 Venus Engine 影像處理器,能夠有效將雜訊抑制,使惱人的色彩雜訊消除,並且自然的柔化在畫面之中。儘管 LX10 的高感光度影像不算粗糙,亦沒有明顯的「粒子感」,不過獨特的 Noise Reduction 方法卻容易令高感光度時流失細節,反添「油畫感」,故較為挑剔的小編覺得 ISO 3200 已是相當的極限,再高的感光度,反而沒有相片那種應有的感覺。

鏡頭方面,24mm 相對焦距已經有 f/1.4 大光圈設計早在 4 年前的 LX7 已經可以找到,可是,或許要遷就 LX10 本身的 Form Factor 關係,Panasonic 只為 LX10 套用一支相當於 35mm 菲林相機 24-72mm 焦距的 f/1.4 - f/2.8 鏡頭。從牌面上,「24mm f/1.4」固然是十分吸引,不過 LX10 的最大光圈跌得很快,稍為變焦至 25mm 的話,最大光圈已落得 f/1.6。另外,LX10 的 9 組 11 片鏡頭望遠能力稍嫌不足,若承傳 LX7 那支 24-90mm f/1.4-f/2.3 鏡頭規格,小編肯定簇新的 LX10 會令人眼前一亮!

 LX10 外型細細,配合嬌小的女生使用亦不構成負擔。
 同級鮮見在廣角端可以擁有 f/1.4 入光量的大光圈鏡頭,可是鏡頭只要輕微一 Zoom,光圈即時跌至 f/1.5 - f/1.6。
 除了鏡筒上的速控轉盤外,LX10 機頂亦設有後轉盤,方便調校不同的拍攝參數。

 

操控便捷,可機身轉 RAW
操作方面,可說是對 LX10 較為討好的地方,特別是機頂添置的後轉盤,可以成為多種功能的快捷鍵,調校起來亦較順手。儘管機頂沒有曝光補償調校轉盤,不過小編覺得曝光補償轉盤在現時不少廠方的角度淪為「賣樣」而已,拍攝的便利性反不如一套可自訂的前後轉盤。LX10 的 3"、104 萬像素觸控式屏幕提供向上 180 度翻揭功能,低角度或自拍時會甚為方便,反芒後亦可以切換至自拍模式,惟屏幕的調校結構卻不支援高角度取景,加上屏幕在戶外時的反光問題較明顯,小編在公園拍攝樹上的小花時就覺得取景有點困難。另外,LX10 亦能夠在機身內即時處理 RAW 格式檔案,除了最基本的「轉相」外,更可以修改 RAW 檔內的白平衡、曝光補償、對比度、色彩飽和度、銳利度、動態範圍,以至是相片風格。

機背設有堪稱是 Panasonic 兩大獨家功能的 Fn1 和 Fn2 快鍵,分別是 4K 相片模式(內置 3 種模式選擇),與及 Post Focus「先拍攝後對焦」功能。 
 機頂設有機械式的彈出型閃光燈,並容許用家用手指調校閃光燈的角度,營造出打 Bounce 的效果。
支援 USB 充電功能,但就未能邊充邊拍。 
 觸控式屏幕支援向上 180 度翻揭式設計,自拍和低角度取景會很方便,可是簡單的屏幕調校關節就剝奪了高角度取景的便利性。

 

4K 技術帶來「先拍攝後對焦」和對焦點疊加功能
LX10 支援 Panasonic 獨有的 Post Focus「先拍攝後對焦」功能。Post Focus 乃源自 Depth From Defocus(DFD)自動對焦技術,它會結合相機的 Venus Engine 影像處理器和 4K 超高清科技,以 30fps 速率連續拍攝涵蓋多達 49 個對焦區域的 4K 連拍影像。當重播影像期間,用家可以選擇擁有心儀清晰焦點的相片。另外,今次 Panasonic 亦在 LX10 身上引入在 G85 無反相機出現的 Focus Stacking 對焦點疊加功能:Focus Stacking 以多張在 Post Focus 模式得來的相片來模擬一張長景深的影像,甚為適合拍攝昆蟲或小飾物。

 

樣本照片

ISO 400f/2.81/125s相對焦距72mm
 雖則使用 ISO 400 拍攝,但相機的 Noise Reduction 未有將細膩部分大幅抹去,輪圈上的金屬紋理仍有相當的還原度。
ISO 125f/41/800s相對焦距:24mm
 相片的光暗層次感不俗,不過在大側光下,鏡頭抑制色差和紫邊能力較弱。另外,在廣角端用上 f/4 光圈亦未見得邊緣位置之成像很清晰。

下一頁: 感光度測試及更多樣本照片

第 1 頁第 2 頁
最新消息
12 小時前
OM Digital Solutions(OMDS)雖然早在 2021 年 1 月 1 日成立,但是這些年來都仍未在日本有自己的生產據點,而品牌日前宣佈在長野縣岡谷市開設日本... (繼續閱讀)
20 小時前
Hanaa 今次帶大家深入探索「比亞迪香港科技周2025」三大核心體驗區,親身感受比亞迪的黑科技魅力! (繼續閱讀)
1 日前
如何能拍出有感覺的照片?這問題似乎沒有標準答案,或許這正是「惡教」的主要原因。但長久以來,小弟在這方面倒是秉承一貫觀點:要拍出感覺,首先要... (繼續閱讀)
1 日前
俗語有云:「錯就要認,打就要企定!」。一個品牌突然間向公眾「跪玻璃」,總有人會有負面的想法。不過,日前 Fujifilm India 印度分公司的社交媒體... (繼續閱讀)
1 日前
繼在東京移動展發表一系列新車後,Honda 近日舉行技術發布會,預告會推出一個全新的中型車平台,該平台預計將廣泛應用於品牌旗下包括 Civic、Accor... (繼續閱讀)
1 日前
Canon EOS R6 Mark III 正式發布後,不少影友認為今次規格升級頗有誠意,甚至有意重新投入 Canon 系統。為了讓大家更清晰了解 Canon 在產品線上的策... (繼續閱讀)
2 日前
Meta 作為全球頂尖的社交媒體巨頭,在承載數十億用戶日常互動的同時,其龐大的廣告系統與盈利模式也成為詐騙廣告滋長的溫床。根據路透社於 2025 年... (繼續閱讀)
2 日前
7Artisans 正式推出全新 Floral Bloom Art Cine 系列(繁花系列)藝術電影鏡頭,首發型號包括 37mm T2.9 與 57mm T2.9 兩支全片幅 PL 接環定焦鏡頭... (繼續閱讀)
2 日前
市場調查公司 Kantar 分別於今年 6 月與近期公布了兩份針對全球 Z 世代消費者(指出生於 1997 年至 2012 年間的族群)的調查報告,評選出最受歡迎的... (繼續閱讀)
2 日前
在 2000 年網際網路泡沫破裂時期,香港民間曾流傳一句俚語:「High Tech 揩嘢,Low Tech 撈嘢」,意指投身科技產業往往面臨虧損,而從事傳統行業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