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Stephen
Sony A7S II 發表時的「40 萬 ISO」已經令不少影友歎為觀止。高感光度不單可以讓攝影師在黑夜中「探囊取物」,清楚記錄在昏暗光線下的主體,而且在拍片時更因為要遷就影片的幀率來得到流暢的畫面,相機的高感光性能就更有其必要。去年 Canon 就發表高達 400 萬 ISO 的攝影怪兵器 ME20F-SH,由於其感光元件像素只有 226 萬,以其定位當然是用作拍片之用。
最近,Canon 就公佈了一條由 ME20F-SH 拍攝的科普片,是次 Canon 就夥拍海洋生物學家 David Gruber 拍攝南太平洋島國所羅門群島沿岸的水底動態,並希望可以藉 Canon ME20F-SH 的高感光能力研究可以發出螢光的海龜。
擁有生物螢光的生物通常會吸收藍光,然後以較低的能量波長(通常為紅色,橙色或綠色)重新發射。不過,研究員 David Gruber 是次研究的海龜會從月亮吸收藍光,由於月光的亮度已經是一個非常弱的光源,再加上當光線穿越海水後,不少光線會被擴散、反射,以至是被吸收,真正可以到達海龜上的藍光已經變得所餘無幾!
由於在拍攝和後續研究上遇上如此的難題,於是 David Gruber 就跟 Canon 合作,一同利用 ME20F-SH 窺探全新的海底世界!看到一段段珍貴的 Footage 後,研究員 David Gruber 覺得 ME20F-SH 是電影和科技的完美結合,兩者合二為一之後,科研人員就能夠盡情的透過攝影科技帶來的好處,為人類繼續追尋藍地球鮮為人知的一面。
來源:Fstop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