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Nic
香港的公共屋邨接近 200 個,除了是幾百萬人的居所,每個屋邨亦各具建築特色。本地攝影師 William Leung 更認為,公共屋邨是地道生活文化的縮影,所以多年前已愛上拍攝屋邨的建築與人文風景。
他的 2 幅公共屋邨作品「Game Time」及「Decorating」最近入圍《國家地理雜誌》舉辦的「2017 年度國家地理旅遊攝影師大賽」(2017 National Geographic Travel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進入最後評選階段。
作品資料:
![]() |
---|
作品主題:Game Time
拍攝時間:2015 年 7 月 1 日
拍攝地點:華富邨
拍攝器材:Panasonic Lumix DMC-GX7
攝影參數:ISO 200 、f/10、1/500s
![]() |
---|
作品主題:Decorating
拍攝時間:2015 年 10 月 31 日
拍攝地點:葵盛西邨
拍攝器材:Panasonic Lumix DMC-GX8
攝影參數:ISO 200、f/10、1/640s
William 回想自己第一次拍攝公共屋邨是於初中(1994 年)時,當年拿著爸爸的菲林「傻瓜相機」,拍攝當時快將清拆的屋邨。拍攝日子久了,他覺得公共屋邨的設計與規劃,於平實中帶點獨特風格、秩序井然,亦是香港地道生活文化的縮影,因此漸漸地愛上屋邨的建築與人文風景攝影。
近年現時樓價高企,而公共屋邨租金相宜,因此有輿論指住在其中是「人生贏家」。 William 認為,公共屋邨的租金穩定而廉價,讓居民慢慢積累財富,改善經濟能力再向上流轉,在現時癲瘋樓價時,形容住公共屋邨是人生贏家,絕對無可厚非,而且居住空間比近年的納米單位而言,似乎更符合生活基本所需。
過去 William 的屋邨作品:
因為拍攝公共屋邨的相片愈來愈多,所以 William 於10 年前成立 Blog 作記錄, 2013 年轉型為 Facebook 專頁香港公共屋邨圖片集,與更多人分享更多屋邨的美。過去曾經有媒體介紹公共屋邨打卡熱點,被批評破壞內裡安寧環境,而在屋邨拍攝多年的 William 則有一番獨特見解。
「前往公共屋邨拍攝,首要是把自己融入社區,並且必須要『低調』,不可干擾居民的生活秩序。」 William 認為,純粹是以「集郵」心態拍攝,其實那些相片的意義並不大,反而進一步了解屋邨的歷史發展,就不會再固步自封於「打卡」例位。「當你愈多了解,便會有一顆探索屋邨的心,這也是我持續多年保持多年拍攝熱誠的原因。」
(想觀看更多他的作品,亦可瀏覽 Fever 達人 香港公共屋邨圖片集)
「國家地理旅遊攝影師大賽」每年舉辦一次,分為自然組、城市組及人物組 3 個組別,作品必須於 2 年內拍攝,並只可以進行少量色彩調較及裁剪。每星期雜誌的專業攝影編輯均會選出約 30 張入圍作品,再由專業攝影師作最後評選。比賽已經截止報名,並將於 8 月 1 日通知得獎結果。
比賽共設有 10 個獎項,其中「Grand Prize」可以得到 10 日雙人加拉帕戈斯群島(Galapagos Islands)探險之旅;其餘以下 3 個獎項各設 3 份,包括「First Place」獎金 2,500 美元(約 19,495 港元)、「Second Place」獎金 750 美元(約 5,848 港元)、「Third Place」獎金 500 美元(約 3,899 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