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Stephen
一般人覺得超廣角變焦鏡頭好多時會「大大支」,很難稱得上是高機動性的鏡頭。不過,隨著無反相機系統的發展,部分無反鏡頭透過獨特的收納方式愈造愈細,又或者是利用數碼修正之便來彌補硬件修正上的不足,而有關的經驗後來亦用於傳統的單反鏡頭身上,其中尤以跟無反相機「對壘」最多的 APS-C 片幅入門鏡便是一例。早前,Nikon 就為 DX 格式相機用家多提供一支超廣角變焦鏡頭 AF-P DX NIKKOR 10-20mm f/4.5-5.6G VR,這支有 Kit 鏡身型的超廣角變焦鏡頭不單有超然視角,而且價位更是「容易入口」,究竟新鏡有沒有機會成為你日後輕鬆上路的一員?
淺談 DX 超廣角鏡
雖然 APS-C 片幅相機的遠攝上相對全片幅相機有優勢,鏡頭焦距因感光元件的 Crop Factor 而「變得」更長,但是在超廣角部分卻要專門的鏡頭「服侍」。在全片幅相機愈趨普及下,過往的高階 APS-C 片幅超廣變焦鏡已經變得不合時宜:一來入手價高昂,二來升級型全片幅相機之後,這類專門的 APS-C 片幅鏡頭變得完全沒有用武之地,倒不如「有平用平」更合乎成本效益。過往 Nikon
亦有高階的 DX 格式超廣角變焦鏡,AF-S DX Zoom-Nikkor 12-24mm f/4G IF-ED 為初代 DX 格式的 Ultra Zoom 代表,恆定 f/4 入光量、「金圈鏡」相信為不少早年的 Nikon 用家所擁有,不過 12mm
廣角端就非常雞肋,往後亦被副廠的 Sigma、Tamron 推出更廣角的產品予以宣戰。
至於 2009 年上市的 AF-S DX NIKKOR 10-24mm f/3.5-4.5G ED 已非「金圏鏡」,屬第二線產品,亦可以涵蓋更廣角的範圍,曾經得到不少 Nikon 粉絲注意,不過此鏡在定價上的「折讓」不多,跟高階的 AF-S DX Zoom-Nikkor 12-24mm f/4G IF-ED「金圈鏡」並非有很大的距離。再加上 Tamron 早在 2008 年已發表 SP AF 10-24mm f/3.5-4.5 Di II 作為「頭啖湯」,令 Nikon DX 10-24mm 幾乎只剩原廠上的優勢。
![]() |
DX 10-20mm VR 接上中檔機身 D7500 後的模樣。 |
![]() |
使用外變焦系統,加上鏡筒前方為了遷就入射光線角度,變得好像血盆大口一樣。 |
![]() |
鏡頭在泰國製造 |
![]() |
塑膠接環加上大量使用塑膠物料,令 DX 10-20mm VR 的「膠感」味道濃烈。 |
外型雖小,視角搭救
初接過 Nikon DX 10-20mm VR 的印象是「好膠」,仿如 18-55mm
套裝鏡的外型、塑膠接環,以至是鏡身塗裝,真的連丁點的「貴氣」都沒有,而鏡頭前端如「血盆大口」,跟窄窄的鏡身有點不和諧,個人就覺得沒有 Canon EF-S 10-18mm f/4.5-5.6 IS STM 那麼「靚仔」了。不過,看著 DX 10-20mm VR 那 230g 的羽量級重量,以及相宜的定價,小編個人對其外觀上的不悅已很快一掃而空,轉之在更實在的拍攝體驗上。全新 Nikon DX
10-20mm VR 就好像同廠近期發表的中低檔鏡頭一樣,都用上步進馬達,對焦反應不單較傳統 DC 馬達快,而且對焦運作更寧靜,尤如高階的 SWM 寧靜波動馬達一樣,更重要是用來拍片不會收錄到鏡頭對焦時的噪音。Nikon 沒有因產品定位而將鏡頭廣角端設定在 11-12mm,其廣角端 15mm 的相對焦距,是 DX 10-20mm VR 的最大賣點,比 Canon 系統配合 EF-S 10-18mm 擁有更廣闊的視野(相對焦距為 16mm),喜歡拍攝風景的,這 1mm
的差距確實十分誘人。另一方面,Nikon 為這支入門鏡附上 HB-81 花瓣型遮光罩和鏡頭套,令用家除了選配濾鏡外就沒有額外的後續成本,算是頗為貼心。
![]() |
鏡頭外型小巧,而且僅重 230g,若是用來配合 D3400 一類入門單反會更適合。 |
![]() |
雖然鏡身上有「金漆」,但是「貼紙」始終難與中高階鏡的「立體金漆」同日而語。 |
![]() |
0.22 米最近對焦距離,對應的最高放大率為 0.17X。 |
解像力不差,機身修正能錦上添花
新鏡內置 VR II 減震功能,最高擁有 3.5 級快門的修正能力,而試拍時亦覺得防震組件運作寧靜,由觀景器向外望,取景畫面亦很「粘」,惟入門鏡的宿命就是要在機身內設定防震開關,若非早已在相機內的自定選單加入鏡頭防震開關設定,每次在選單內「出出入入」肯定會覺得頗為麻煩。成像方面,小編覺得 DX 10-20mm VR 算是有驚喜,全開光圈中央部分亦不見鬆散,而邊位亦屬可接受的範圍,畢竟此鏡賣三千不到,用鏡皇的角度審視就似乎有欠公平。DX 10-20mm VR
在解像力上交足功課,可是色差控制以至是變形就顯得非常遜色,小編當看到此鏡以廣角部分拍攝的相片,其桶狀變形像差的幅度不禁令人質疑 3 片非球面鏡片的存在價值。或從另一個角度看,會否是廠方早就打算透過光學鏡片修正 8 至 9 成的像差,餘下的就交由相機的數碼修正功能處理?
樣本照片(使用 Nikon D7500 拍攝)
更多 Nikon AF-P DX NIKKOR 10-20mm F/4.5-5.6G VR 樣本照片︰
http://www.dcfever.com/lens/viewsamples.php?set=1414
Nikon AF-P DX NIKKOR 10-20mm F/4.5-5.6G VR 規格:
http://www.dcfever.com/lens/specification.php?id=1088
變形像差測試
![]() |
焦距:10mm(關閉機身數碼修正功能) |
![]() |
焦距:10mm(啟動機身數碼修正功能) |
![]() |
焦距:12mm(關閉機身數碼修正功能) |
![]() |
焦距:12mm(啟動機身數碼修正功能) |
![]() |
焦距:14mm(關閉機身數碼修正功能) |
![]() |
焦距:14mm(啟動機身數碼修正功能) |
![]() |
焦距:16mm(關閉機身數碼修正功能) |
![]() |
焦距:16mm(啟動機身數碼修正功能) |
![]() |
焦距:20mm(關閉機身數碼修正功能) |
![]() |
焦距:20mm(啟動機身數碼修正功能) |
短評:DX 10-20mm VR 之變形像差情況非常明顯,幾乎要在 16mm 焦距或之後才沒有桶狀變形問題。雖說現時的機身數碼修正功能已可解決不少像差毛病,但 DX 10-20mm VR 之表現教人覺得其 3 片非球面鏡片倒底可以發揮甚麼作用。
下一頁:解像力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