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最新消息

一鏡當關!Leica DG 10-25mm F1.7 用後感

文、攝:Stephen
協力:Sa

雖然 Micro 4/3 在一眾無反相機系統之中屬最早發展,其開放式系統亦令鏡頭群十分完善,但是在其他廠商同樣加入無反相機的大家庭後,Micro 4/3 已經沒有早十年在市場上那種舉足輕重的作用。普羅的受眾好像少了一截,不過留下來為 Micro 4/3 打打氣和加油的,反而就是對產品、質素和操控最有要求的一群。故此,要令新鏡頭讓現有用家看得上眼的,規格和定位一定要劍走偏鋒才有望成為話題作。今次就為大家帶來外型和「噸位」都可以媲美一眾全片幅標準變焦鏡頭的 Leica DG Vario Summilux 10-25mm F1.7 Asph. 之詳細測試。

「底細是原罪」
雖然 Micro 4/3 系統相對 APS-C 或全片幅相機系統仍有相當大的機動性,而這種優勢在超望遠鏡頭就可以突顯出來,但是較細小的感光元件面積,其實亦是意味系統需要開發入光量更大的鏡頭才可以媲美一般全片幅鏡頭應有的景深表現。記得早在 Micro 4/3 系統發展初期,Voigtlander 就已經推出 Nokton 系列的 f/0.95 超大光圈定焦鏡頭,及後產品線一直擴展至 10.5mm f/0.9517.5mm f/0.9525mm f/0.9542.5mm f/0.95。至於 Olympus 和 Panasonic 兩大 Micro 4/3 台柱往後亦有推出多支定焦大瞳,像 Olympus 更有 f/1.2 超大光圈的 M.ZUIKO PRO 專業定焦鏡,但想要有高度的靈活性,昔日影相和拍片用家就只能夠尋求兩廠的 f/2.8 恆定光圈標準變焦鏡。是次測試的 Leica DG Vario Summilux 10-25mm F1.7 Asph. 總算改寫變焦鏡不能夠擁有超大光圈的魔咒,其實翻查資料,Olympus 在 4/3 單反相機年代亦有推出過 Zuiko Digital ED 14-35mm F2 SWD,而 Sigma 亦有 APS-C 片幅適用的 18-35mm F1.8 DC HSM|Art 及全片幅相機適用的 24-35mm F2 DG HSM|Art,故 Panasonic 今次靠新鏡破紀錄,亦非沒有先例可循。

▲鏡頭淨重 690g,配上 533g(連電池)的 Panasonic G95 機身後,系統足足有 1.2kg 重量,看看機身與鏡頭之比例是比較不協調。
▲採用一節式延伸鏡筒,於 25mm 焦距時為最長,約 12mm 焦距時為最短。
▲再對比光圈細了接近 1.5 級的 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12-40mm F2.8 PRO,可見 Leica DG Vario Summilux 10-25mm F1.7 Asph. 的體積足足大過 Olympus 一倍有多。
▲再與另外三支全片幅無反鏡頭(Nikon NIKKOR Z 24-70mm F2.8 S、Sony FE 24-105mm F4 G OSS 及 Tamron 28-75mm F2.8 Di III RXD)比較,可見 Leica DG Vario Summilux 10-25mm F1.7 Asph. 的「噸位」有一定的份量。 

針對拍片的操控方式
初次接過 Leica DG Vario Summilux 10-25mm F1.7 Asph. 最難適應是其外型和重量,其「噸位」基本上與市場上一般的全片幅無反鏡頭沒有太大差異,如果考慮到鏡頭的成像圈面積,感覺上這支新鏡是大得有點不合理的。今次測試時,小編用上從代理借來的 G95 機身,系統已經有 1.2kg 重,若然配上的是更高階的 GH5 系列或 G9,系統總重量會升至 1.3kg,感覺與操控全片幅單反相機相距不遠。Leica DG Vario Summilux 10-25mm F1.7 Asph. 如同一般用上 Leica「牌頭」的 Panasonic 鏡頭一樣用上金屬鏡身,配合防塵防塵設計,能夠應對惡劣的拍攝環境,不過遮光罩就用上塑膠物料,與其高昂的定位顯得有點不協調。作為一支高階鏡頭,Panasonic 在 Leica DG Vario Summilux 10-25mm F1.7 Asph. 的操控上下了不少功夫,雖然此鏡的變焦範圍只有 2.5 倍,涵蓋 20-50mm 的等效焦距,但是變焦環的迴轉幅度亦見廣闊,達 90 度,可以在焦距調校上作出更細致的微調,可是用上外變焦設計難免扣減了一點分數。鏡身上另外設有光圈環,對於過往使用 Leica 牌頭的 Micro 4/3 鏡絕不陌生,環上設有由機身操控光圈參數的「A 檔」或由 f/1.7 至 f/16 的手動光圈,後者可作 1/3 級調校,而且為了針對拍片需要,今次的光圈環用上無段式調校,避免在拍片時收錄調校光圈時的聲音,屬 Panasonic 和 Micro 4/3 自動對焦鏡頭中的第一次。另外,對焦環亦作出優化,今次 Leica DG Vario Summilux 10-25mm F1.7 Asph. 仿傚 Olympus 的 M.ZUIKO PRO 系列專業鏡頭般用上離合器式設計,只需將對焦環向下一拉就可以切換至手動對焦模式,而鏡身這時亦會露出隱藏的對焦距離標示,在 Panasonic 的 Micro 4/3 鏡頭中屬首度引入的配套。

▲此鏡與部分 Leica 的 Micro 4/3 鏡頭設有手動光圈環,除了設有由機身調校光圈的「A 檔」外,亦有可作 1/3 級無段光圈調校之部分。 
▲將對焦環向機身部分一拉的話,即可將鏡頭由自動對焦狀態切換至手動對焦,同時亦可看到鏡身上的對焦距離刻度。 
▲鏡頭表層的塗膜反射出淡綠色的光芒。
▲鏡頭於中國製造,以這個級數的鏡頭來說似乎是有點那個。

一個諸葛亮勝過四個臭皮匠?
光學結構方面,Leica DG Vario Summilux 10-25mm F1.7 Asph. 用上 12 組 17 片的鏡片組合,當中包括 3 片非球面鏡片、4 片 ED 低色散鏡片及 1 片 UHR 超高折射率鏡片,從官方公佈的 MTF 解像力圖表更是相當亮麗,不過鏡頭沒有提供光學影像穩定器的防震鏡組,故用家在拍攝時就要相當依賴機身防震,又或者用上專門的穩定器來減少拍片時的晃動。實拍方面,Leica DG Vario Summilux 10-25mm F1.7 Asph. 在解像力方面頗令人驚喜,中央部分在全開光圈時也有很高的銳利度,配合此鏡的超大光圈設計,在光線昏暗的環境下就無需用上更高的感光度,對於片幅較細的 4/3" 感光元件更是有正面的作用。另一方面,由於拍片受到最低的幀率影響,故不能像影相一樣能夠使用慢速快門來延長曝光,在光線不足的環境下喪谷 ISO 亦會令到畫面質素大幅下降,而 Leica DG Vario Summilux 10-25mm F1.7 Asph. 的出現就可彌補以往使用 f/2.8 恆定光圈標準變焦鏡時的缺點,即使環境稍暗亦可透過鏡頭更大的入光量來維持畫面幀率,對於喜愛拍片的,此鏡確實有值得入手的地方。

▲最近對焦距離為 0.28 米。
▲設有防塵防水滴膠邊。
▲遮光罩為塑膠製造,而內部亦設有坑紋來減少光害。
▲變焦行程大約為 90 度,並設有 5 個焦距刻度。

至於 Leica DG Vario Summilux 10-25mm F1.7 Asph. 確實在用途上可以「一支頂四支」,例如 Leica DG Summilux 12mm F1.4 Asph.Leica DG Summilux 15mm F1.7 Asph.Panasonic Lumix G 20mm F1.7 Asph. 及 Leica DG Summilux 25mm F1.4 Asph. 都是 "On The List" 的,當然定焦鏡在畫質上難免可以佔優一點,不過要攜帶 4 支鏡頭下,所佔的體積和重量始終不是一支高性能變焦鏡能夠同日而語,而且當上述 4 支鏡用於拍片的話,又要用上「人肉變焦」,就連後期畫面「對色」亦要花上心思呢!

 

樣本照片(使用 Olympus OM-D E-M1 Mark II、Panasonic Lumix DMC-G95 拍攝)

▲ISO 640、f/1.7、1/30s、焦距:23mm(等效焦距:46mm)、相機:Olympus OM-D E-M1 Mark II
 Leica DG Vario Summilux 10-25mm F1.7 Asph. 接上 Olympus OM-D E-M1 Mark II 上使用之表現亦可,不過鏡頭上的手動光圈環就不能夠運作,想在拍攝時多一點操控性就惟有選用高階的 Panasonic 機身了。
▲ISO 320、f/2、1/50s、焦距:15mm(等效焦距:30mm)、相機:Olympus OM-D E-M1 Mark II
 高反差處亦不見有明顯紫邊或色差,4 片 ED 低色散鏡片及 1 片 UHR 超高折射率鏡片應記一功。
▲ISO 200、f/1.7、1/60s、焦距:10mm(等效焦距:20mm)、相機:Panasonic Lumix DMC-G95
全開光圈下已見相當高的解像力,從邊位拍攝到的射燈亦可以看到彗星像差有較好的抑制。

Leica DG Vario Summilux 10-25mm F1.7 Asph. 規格:
https://www.dcfever.com/lens/specification.php?id=1209

Leica DG Vario Summilux 10-25mm F1.7 Asph. 樣本照片:
https://www.dcfever.com/lens/viewsamples.php?set=1622

 

變形像差測試(使用 Panasonic Lumix DMC-G95 拍攝)

▲焦距:10mm(等效焦距:20mm)
▲焦距:12mm(等效焦距:24mm)
▲焦距:14mm(等效焦距:28mm)
▲焦距:18mm(等效焦距:36mm)
▲焦距:25mm(等效焦距:50mm)

短評:雖然 Micro 4/3 鏡頭配合機身可提供一定的數碼修正,但是在 Leica DG Vario Summilux 10-25mm F1.7 Asph. 的實拍下,卻發現 10mm 焦距有明顯的桶狀變形,線條呈向外彎現象,而其餘 4 個測試焦距就察覺不到明顯的變形像差。

下一頁:解像力測試

第 1 頁第 2 頁第 3 頁
最新消息
1 小時前
有時候會看到一些說法,說新接觸攝影的朋友,不用在意一些基本功:快門-光圈-ISO、過曝/曝光不足、構圖(如水平線),反正,快門按下去,拍就對了。 (繼續閱讀)
3 小時前
Subaru 的純電 Crossover SUV 繼 Solterra 後終於有一輛全新款式,他們在紐約發表了全新 Uncharted 純電 SUV,預計會在 2026 年初上市... (繼續閱讀)
3 小時前
大家平時在 DCFever 影片看到的女主持 Hanaa,近年不知不覺中已經成為了薄有名氣的 Instagram Content Creator,有些影片的觀看次數甚至已經過百萬... (繼續閱讀)
10 小時前
最近小編試用了配備兩個 2.5GbE 網絡埠及 4 個 3.5 吋 SATA 硬碟槽的 Synology DS925+,配合 AMD Ryzen 四核心處理器,即使用 WiFi 亦可提供接近實... (繼續閱讀)
10 小時前
富士近日推出 FUJIFILM X RAW Studio 軟件 1.27.0 版本更新,主要新增對 X-E5 無反相機的支援,同時修正兩項影響後製流程的實用性問題。這款專屬軟... (繼續閱讀)
12 小時前
Apple 地圖應用程式「Map」,近日為香港用戶推出全新「逐步導航」單車路線功能,為騎行者提供更貼心的導航服務。這項更新支援繁體中文(香港)及英... (繼續閱讀)
13 小時前
HONOR 最新推出的 X6C 以僅 HK$999 的定價震撼市場,成為目前最親民的 AI 手機選擇。這款千元機究竟搭載哪些 AI 功能?實際體驗又如何?讓我們一探... (繼續閱讀)
17 小時前
香港動漫電玩節將至,今屆 Hot Toys 算是好有誠意,沒有再獨沽一味出 Iron Man 同蜘蛛俠,而是有不少叫人驚喜的新作。除「拉打」迷必訂的 1:6 幪面... (繼續閱讀)
1 日前
彩色菲林市場沉寂多時,不少新品其實只是舊酒新瓶,不是換包裝就是重新命名。直到英國 Harman 於 2023 年尾推出 Phoenix 200,那種略帶實驗性格的顏... (繼續閱讀)
1 日前
近期摺疊手機市場戰火熾熱,vivo 攜全新 X Fold 5 正式進軍香港高階摺疊機市場。這款定價 HK$11,998 的旗艦機型以超輕薄機身與頂級攝影系統為主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