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lex
日本網民發現在東京品川站前,有攝影記者站在小梯上,拿上觀鳥及運動攝影用的長鏡頭拍攝上班人潮,並附上由朝日新聞攝影記者西畑志朗拍攝的照片作為例證。有人覺得「站在小梯上工作很恐怖」,為何攝影記者不站在行人道旁邊拍,而選擇這個方式拍攝?
野鳥やスポーツを撮影するレンズで品川駅を撮るとこうなります。 pic.twitter.com/8QGl7sg3fE
— zapa (@zapa) January 8, 2021
▲「用拍攝野鳥和運動的鏡頭,拍攝品川站的人潮,效果就是這樣。」
▲網民發現攝影記者站在小梯上,拿上遠攝鏡拍車站的人潮。(photo by tetugaku_neko @Twitter)
▲由朝日新聞攝影記者西畑志朗拍攝的車站人潮照片。(photo by NSHT_46 @Twitter)
博客 ZAPA 詳盡地解答這條問題。他引用西畑志朗的推文:「在這類場所,太靠近行人道的話,會妨礙行人步行,所以大部分攝影師都會選擇以遠攝方式拍攝。」其他網民則點出另一個重要原因:「 遠攝鏡具有將前、後景物壓縮的特性,影像會失去遠、近的感覺,若角度適當,可以有誇張人潮的效果。」
ZAPA 引用一段 3D 動畫,解釋遠攝鏡的「壓縮」原理。基於拍攝角度及視角的因素,遠攝鏡本身已具備相當的特寫能力;再加上前、後景壓縮效應,人潮看來會顯得更密集。另一例子以商店街作示範,顯示使用 24mm 至 384mm 焦距的拍攝效果會出現甚麼分別。
望遠レンズの効果。
— 言迷水/暗黒通信団ブロンズ戦闘員【公式】 (@nazomizusouti) January 6, 2021
レンズを変えるだけで「密」に見えるのは面白いデスね。 pic.twitter.com/06qTlyWVW0
▲「遠攝鏡頭拍攝效果,人潮看來會顯得更密集,很有趣。」
買い物行ったついでに圧縮マンごっこしてきた
— みかんChan (@mikan_TDF_MCZ) January 9, 2021
1枚目:24mm
2枚目:50mm
3枚目:240mm
4枚目:384mm(240mmの1.6倍クロップ)
概ね同じ場所(不二家の幟を目安)が起点になるよう位置を調整
すべて絞りf8で撮影
やはり400mm近くになるとさすがの圧縮効果ですね♪
(実際の見た目は2枚目の50mmが近い) pic.twitter.com/tQI8MxE1DX
▲「在同一地點使用不同焦距拍攝,光圈統一使用 f/8。在現場,肉眼的觀感跟 50mm 的照片(第 2 張)較接近。」
▲50mm 焦距最接近人眼的觀感。
▲在 384mm 焦距之下,人潮顯得非常密集。
在日常拍攝上,其實也經常用到遠攝鏡的壓縮效應。網民 @express_rider 便提供了一個例子。照片的主角是白色汽車,若使用 14mm 廣角焦距拍攝,可以用銀河做背景。若換上 135mm 焦距,遠方的富士山立即佔據整個背景!大家要留意,兩個焦距的拍攝距離也有明顯的分別。
みてください!どれくらい望遠効果が出るのかを!
— バイク便の人*フォロー制限 (@express_rider) January 8, 2021
2枚目がa地点。14mm 車との距離5m
3枚目がb地点。135mm 車との距離100m pic.twitter.com/RBGqlbTzJk
▲「請看看遠攝鏡的拍攝效果!」
▲在 a 地點以 14mm 焦距拍攝,距離汽車 5 米。
▲在 b 地點以 135mm 焦距拍攝,距離汽車 100 米。
不過,有網民指出,若不當運用壓縮技巧,特別在新聞及紀實攝影方面,有可能出現誤導甚至失實的效果。大家可比對當日從另一個角度拍攝品川站人潮的照片,看看朝日新聞的攝影記者有沒有誇大事實?
— クダリバンチョー (@KDR_BNC) January 8, 2021
▲「電視台:為甚麼收視率會下降?」
▲若不當運用達攝鏡的壓縮技巧,有可能出現誤導甚至失實的效果。
1/8 8:20ごろ
— まつも?️ (@omtam_) January 7, 2021
こんなんなのに飲食店狙い撃ちしてもねぇ… #社畜川 pic.twitter.com/3d6blQFMOm
▲「1 月 8 日早上 8:20 左右的品川站實況。」
來源:@ZA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