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lex
大約在 1995 至 2005 年,數碼相機崛起,百花齊放。當時很多廠商希望在這個新興市場掘金,亦由於技術相對未成熟,間接造就出各種千奇百怪的設計。由今天回望,當時的那些奇怪創意,很可能正是今天的奠基石。來自 DPReview 的 Chris Nichols 和 CameraLabs 的 Gordon Laing,各自選出 5 部怪數碼相機跟大家分享,當中有沒有哪一款大家曾經用過?
Chris Nichols 的 5 大怪數碼相機之選:
#5 Canon Powershot Zoom
兩人的名單中屬最近期推出的型號。Chris 覺得他像數碼單筒望遠鏡多於數碼相機,看來「觀看」還可以,用來拍照的話,不要有太高期望。
#4 Minox Rolleiflex TLR MiniDigi
Chris 形容它是「數碼鎖匙扣」, 機身頗的骰,機頂設有 1 吋「真腰平觀景器」(預覽屏幕),可拍攝 200 萬像素照片。
#3 Fujifilm FinePix V10
2006 年推出,配備 600 萬像素,最特別是機背採用幾乎全屏幕(3 吋)設計,更破格的是,機身內置 4 款遊戲。
#2 Leica Digital Modul R
2005 年推出,專為 Leica R8 及 R9 設計的「數碼背」,配備 1,000 萬像素。Chris 還記得當年有位暱稱為 Dr. D 的顧客,每個周末都來到店內,跟店員討論各種問題的解決方法,總而言之就是一場痛苦的體驗。
#1 Ricoh GXR
採用模組化設計,鏡頭與感光元件模組可與機身分開,提供不同片幅與焦距選擇。 Chris 讚揚此設計其實很實用,奈何售價過高,市場不受落。
▲Minox Rolleiflex TLR MiniDigi
▲Fujifilm FinePix V10
優秀獎
Pentax Optio RS1000 面板可拆下,再換上不同的圖案,可惜反響認真麻麻,結果廠方再走偏鋒,推出 NB1000「積木機」,機身正面變成積木板,可以砌 Nano Bricks。Chris 的評語是:「相機只能用來擺,不能用來影相。」
▲Pentax Optio NB1000
以下是 Gordon Laing 的 5 大怪數碼相機「得獎」名單:
#5 Sony Cybershot F505
200 萬像素年代,相機還未有「反芒」設計,但「反機身」開始流行。因為想做到高倍變焦加大光圈(等效 35-190mm F2.8-3.3),所以常常出現(鏡)頭大(機)身小的怪模樣。
#4 Minolta DiMAGE V
由 Nikon Coolpix 990 帶起的「扭鏡」設計來到極致,Minolta DiMAGE V 索性將「扭鏡」拆下來,再加上連接線,變成「自由鏡頭」,以便放到「不尋常的地方」使用,例如維修機器時作內部檢查,然而 30 萬像素令實用性大減。
#3 Apple Quicktake 100
Apple 在 1994 與 Kodak 合作推出的數碼相機,VGA 解像度(640 x 480,30 萬像素解像度)。Quicktake 常被視為 Apple 十大失敗產品之一,而失敗的原因是 Apple 實在比其他公司走得太前!
#2 Lytro
2011 年面世的 Lytro 光場相機,以毋須對焦作招徠。但 Chris 歸究它的「死因」是,它像現在的加密貨幣,無論如何解釋都無人明白它究竟是一件甚麼東西。
#1 Nintendo Gameboy Camera
Gameboy Camera 是 Gameboy 的一款「可拍照」配件,但照片只有 128 x 112 像素的解像度,而且僅提供 4 級灰度。球型的鏡頭可以 180° 扭前扭後,跟現在的手機有前後鏡頭,本質上並無差異。值得一提的是,目前 Gameboy Camera
的「起格」圖像已自成一種潮流,不少達人仍然努力加入更多新功能,例如:成為視像鏡頭。
▲Minolta DiMAGE V
▲Apple Quicktake 100
▲Nintendo Gameboy Camera
優秀獎
Zeiss ZX-1:如 Lytro 光場相機一樣奇怪,無論外表與內涵。
Sony MAViCA FD5:用軟碟作儲存媒體。(不知軟碟是甚麼的影友,請自行 Wikipedia)
▲Sony MAViCA FD5
來源:DPReview 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