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npapa 於 2011 年 3 月 26 日 上載

儂本多情

儂本多情........弱不禁風洋紫荊,攝於大嶼山熙篤神學院。

***************

洋紫荊(學名:Bauhinia × blakeana,別稱香港蘭(Hong Kong Orchid Tree),
是豆科蘇木亞科羊蹄甲屬有花植物,於香港首次發現,並獲定為香港市花。

該樹現廣泛作為行道樹進行栽培。其花大而艷麗,但是無法結果。2005年,研究証
實洋紫並非獨立物種,而只是紅花羊蹄甲(Bauhinia purpurea)和宮粉羊蹄甲
(Bauhinia variegata) 的混種,因花粉敗育導致受精過程無法完成。

洋紫荊在中國別名紅花羊蹄甲,在台灣則別名艷紫荊]。普遍中國內地人誤以為香港
的區花是紫荊花,因而將兩者混淆。這個謬誤源於內地傳媒出於文字避諱而將「洋」
字略去。事實上,紫荊屬豆科的紫荊屬,跟洋紫荊是不同種,而且兩者外形並不相似。

洋紫荊首先在1880年左右於香港島薄扶林鋼綫灣為一名巴黎外方傳教會神父發現,
並以插技方式移植至薄扶林道一帶的伯大尼修道院。1908年,當時的植物及林務部
總監鄧恩(S.T. Dunn)判定洋紫荊為新物種,並於《植物學報》(Journal of Botany)
發表有關資料。洋紫荊的拉丁文學名的種加詞命名為'Blakeana',以紀念熱愛研究植
物的第12任香港總督卜力(Sir Henry Arthur BLAKE)伉儷。現存於漁農自然護理署
香港植物標本室編號Hong Kong Herb. No.1722的模式標本相信是最初發現的原樹標本。

1965年,洋紫荊正式被定為香港市花。此特有種在1967年引入臺灣,並在1984年成為
嘉義市的市花及市樹。

2004年,香港大學的Carol P. Y. Lau, Lawrence Ramsden 及 Richard M. K. Saunders
於美國植物學會的植物學術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中發表研究文章],從洋紫
荊的外部、花朵及種子的形態,以及其繁殖能力及基因序列與紅花羊蹄甲和宮粉羊蹄甲
作對比及分析,証實洋紫荊並非獨立品種,而只是前述兩個品種雜交而成的混種。提出
更正洋紫荊的學名為「Bauhinia purpurea x variegata 'Blakeana', cv. nov.」。

由於混種植物不能自行繁殖,這亦即是表示,現時香港所有的洋紫荊都是該棵於1880年
首次於野外發現(亦是唯一一次於野外發現)的洋紫荊的複製品。因此,洋紫荊的基因
池受到局限,這解釋了洋紫荊對病菌的抗抵力較弱的原因。

67
讚好
2.6k
瀏覽
71
回應
Lunpapa 最近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