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博物館位於廣州市越秀山鎮海樓,是收藏有關廣州歷史文物,舉辦陳列展覽和進行科學研究的專門機構。館址鎮海樓始建于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樓高28米,寬31米,深16米,紅牆綠瓦,雄偉壯觀,是廣州著名的古建築。樓分五層,逐層收減,似塔又似樓,俗稱五層樓。登樓眺望,珠水雲山,群峰疊翠,羊城美景,歷歷在目,被譽為“五嶺以南第一樓”。“鎮海層樓”和“越秀層樓”分別是清代和現代羊城八景之一。
廣州博物館建於1929年,時稱“廣州博物院”。創辦初始,陳列和文物都較為簡陋,不久因戰亂而關閉。1950年廣州市人民政府決定建立廣州人民博物館,隨後又組織了專業考古隊伍,進行考古發掘和收集文物工作。目前館藏各類文物五萬件,為研究廣州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交通貿易,以及城市建設的發展,提供了極為寶貴的歷史資料。
64年建的碑廊和炮座。碑廊立有古代碑刻二十三方;炮座安放有明崇禎年間至鴉片戰爭時期廣州地區鑄造
在鎮海樓西側,有19的城防大炮,還有購自德國克虜伯兵工廠的鋼鐵鑄炮。東側有1986年所建的專題陳列室,經常舉辦各種臨時性或紀念性的專題展覽。
鎮海樓內陳列的是廣州博物館的基本陳列《廣州歷史陳列》。《廣州歷史陳列》以城市建設發展為主線,通過七百多件古代和近代文物、照片和資料,從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等方面展示廣州兩千多年歷史變遷的軌跡,使人們從中瞭解廣州歷史發展慨貌和文化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