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大多數居住在山區,依山傍水,十戶或一二百戶為一寨,大的寨子也有千戶以上的。住房的形式各地不一,但以平房和樓房為主。其中尤以“吊腳樓”最富特色,也最為普遍。
吊腳樓是一種典型的幹欄式建築。建於斜度較大的山坡上。建造時,順坡面開挖成兩級臺階式屋基,上層立較矮的柱子,下層立較高的柱子。這樣房子建成後,就可使前半間的樓板與後半間的地面呈同一水平。而自上而下直接立在下層屋基處的柱子,則構成托舉支撐前半間房屋的吊腳柱,“吊腳樓”即因此而得名。 吊腳樓一般三層,下層多為關牲畜、家禽和堆放柴草、農具之所。二層為全家飲食起居的主要場所,外設走廊,中間安有涼臺狀的長長的曲欄坐椅。三層可作臥室,亦可存放雜物。
吊腳樓的材料以杉或楓木為主。按傳統的標準,一棟三層三開間的吊腳樓,需用24根柱子,四五十根枕木,39根檁子,28根大小枋,135根椽子,600塊枋子和600塊木板,以及1萬5千塊瓦片即可建成。但令人稱奇的是,偌大一座樓房,除固定椽子用少許鐵釘外,其他部位全部用卯榫構築而成,反映了苗族人民高超的建築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