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蝦后 於 2006 年 10 月 5 日 上載
【關西遊•3•藝妓】
1.打扮成舞妓的女性遊客
2.打扮成舞妓的女性遊客
藝妓(漢語也作藝伎)是一種在日本從事表演藝術的女性工作者。工作內容除為客人服侍餐飲外,很大一部份是在宴席上以舞蹈、樂曲、樂器等表演助興。在東京等關東地區稱為「芸者(ァゆウヒ,Geisha)」,見習階段稱「半玉」;在京都、大阪等關西地區則稱為「芸妓(或寫做「芸子」,皆讀做ァゆア,Geiko)」,見習階段稱「舞妓(或寫做「舞子」,皆讀做ネゆア,Maiko)」。而在明治時期以後,「芸妓(ァゆゐ,Geigi)」這種讀法越來越普遍,成為現代標準日語讀法。
在日語中,「妓」字保留了傳統漢語的用法,既可代表女性藝術表演者,亦可代表女性性工作者。而藝妓的「妓」是指前者,因為藝妓在原則上是藝術表演者,並不從事性交易。但在現代漢語中,多把「妓」字直覺關聯到性交易方面,因此才有了「藝伎」這種以避諱為目的的現代漢語翻譯寫法。日語中的「伎」是指男性表演者(參見:歌舞伎),所以有人主張「藝妓」才是正確的中文翻譯寫法,以示區別。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日本各地仍有很多花街,是主要的娛樂場所,藝妓及變相賣身的藝妓都很多。然而1947年開始,日本實施了《兒童福祉法》和《勞動基準法》,禁止兒童未足齡即失學及投入工作。對藝妓這種需要從小培訓,把握花樣年華的工作而言,人才來源受到直接且重大的衝擊。再加上工業革命以來的社會變遷非常快速,各種新興的娛樂活動如雨後春筍竄出,花街及藝妓便逐漸沒落。
日本已將藝妓視為一種文化財產,正積極地保護著。而在京都等有藝妓文化的特色城市,還有所謂「芸妓/舞妓變身」的商業服務,可以讓女性遊客打扮成藝妓或舞妓,親身體驗藝妓文化之美。
另外由於交通的方便,現代的藝妓也會應邀到遠地出差表演,亦有助於藝妓文化的拓展及增加世界各地對藝妓文化的了解。但和世界上許多傳統藝術一樣,後繼無人仍是最大的壓力。
儘管藝妓藝術與世界眾多傳統文化一樣,不得不面對走向沒落的命運,但是以後的一段長時間內,藝妓將仍然作為京都的藝術象徵而存在,並被日本視為不可多得文化瑰寶。
資料摘自「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謝謝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