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關是萬里長城的西端終點,絲綢之路必經地。嘉峪關始建於明代洪武五年(1372年),距今614年,它是明代萬里長城西端主宰,因關人設在嘉峪山西麓的岩岡處,由此取名嘉峪關。城關南枕終年積雪的祁連山,北鎖紫如鑄銅的馬鬃山,南北之間有兩翼伸展的長城切斷東西走向的河西走廊,關內外又有眾多的城堡、烽燧傳遞信息,形成了易守難攻的軍事防禦體系,地勢險要,金湯可守,號稱「天下雄關」,名不虛傳。它與東隔萬里的「天下第一關」,遙相對峙,互爭雄姿。這座城關為「河西第一隘口」,是古往今來的軍事要塞,作為古建築,它仍不失頗有價值的文化遺產。
嘉峪關有稱"天下雄關"、"邊陲鎖陰"。嘉峪關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成重疊並守之勢,壁壘森嚴,與長城連為一體,造成最強的軍事防禦體系。而嘉峪關的門臺上建有三層歇山頂式建築。它有東西兩門,西門外有一羅城,與外城南北墻相連,有"嘉峪關"門通往關外,上建嘉峪關樓。嘉峪關城墻上還建有箭樓、敵樓、角樓、閘門樓共十四座,關城內建有遊擊將軍府、井亭、文昌閣、東門外建有關帝廟、牌樓、戲樓等。整個建設佈局精巧,氣勢雄渾,與遠隔萬里的"天下第一關"山海關遙相呼應,是古時的防禦要塞。而現在嘉峪關也作旅遊景點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