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一的影像,不一的想像 - 三十七載情 ‧ 布

人生有幾多個十年?! 但有些行業由蓬勃到息微已耗盡了他們的青春,香港於七、八十年代,當時不少布販都設於深水埗汝州街的兩旁擺賣養家糊口維持生計,於 1978年地鐵公司要求布販讓路於進行地鐵工程,部份布販就被移遷至欽州街,並且跟布販說只是暫時作兩年時間的遷移安排,兩年後可搬回原位,但這個美麗的謊言就騙了他們三十七載,現在,他們又再次面臨可能調遷至附近的天橋底下作業,再讓他們回想起三十七年前的這個『謊言』,實在痛苦。

 

今次小編帶了一部單反,一枝定焦鏡頭,在不影響他們的情緒和作業下,用心聆聽他們的心底話,用鏡頭記錄這個歷史事實,讓讀者看看他們怎樣在這個謊言下渡過了這不短的三十七載,但他們並沒有氣餒,宏揚香港人的獅子山精神,努力地拼下去...

 

大家可知道一碼布有幾多吋呢?一碼布有 36 吋,通常賣布的行家幾乎不需要木尺都能很準確地拉出一碼布來,但始終要展示準確尺寸給客人,木尺還是不少得的工具...

 

他們把布匹整理妥當,讓客人容易找到心頭好...

 

每天大概在早上 10 時就開檔,日服日,年服年,這樣的三十七年...

 

市集內供電設施一直是很大的問題,三十七年來供電不足,故他們不能裝空調冷氣,只能裝上這些大風扇為市集內降溫,但在炎熱的夏天下,室內氣溫最高達 42 度,實在難以抵受...

 

市集本是露天的一個小販市場,眾所周知布料是不能長期曝曬於烈日當空中,更不能受雨水沾濕,布販們只好在上面架起帆布或其他遮掩物料,避免影響布料,帆布上就遺下了不少的印記...

 

一般而言,學生們的間尺可能只用到一年半載,甚至更少,但大家可否知道,木尺是布販其中的一種維生工具,一用就到了現在,足足最少用了三十七年,甚麼的情感相信都滿載於這把木尺內吧...

 

這些線轆架日後可能要存於香港歷史博物館作展覽用途,讓下一代認識我們的 『舊香港』...

 

市集內所賣的布多不勝數,色彩豐富,不少讀時裝設計的學生都會到這個市集採購心水的布料造出自己的作品...

 

布販叔叔就這樣在市集渡過了三十七載,這份情,小編跟他溝通時已深深感受到了...

 

還有三個多月,他們就被迫遷出這市集,至於市集原址就會作居屋興建用途,既無奈又忐忑不安,真的捨得離開嗎?

 

後記分享:

大部份布販都無奈地接受這個事實,但他們希望得到原區安置,並且有關當局能更加體恤他們,提供足夠的地方讓他們擺檔維生,尊重他們的意向,理解他們的需要,盡一切辦法去進行遷移事項,不要讓他們鈎起三十七年前的陰霾。

 

註:所有相片都經布販同意下拍攝,尊重他們,心存同理。

 

如喜歡小編的影像,可到 Facebook 專頁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