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John Tsang
Pako Leung
創作的困惑
J: 有困惑存於你的創作路上嗎?
P: 一定有,我經常質疑自己的創作到底能否真正表達我的思想和情感,你呢?
J: 有很多,曾經心裡常常湧現的疑慮是,學習固有理論,向前輩討教、模仿 是否阻礙個人創作的獨特性? 雖然個人難以脫離社會生存,我早期創作原則還是刻意迴避理論知識,企圖依據純感體驗去碰觸超凡,最後自覺失敗了。但至今我仍堅信世間有這種天才存在!
P: 但現代社會其實不太需要天才,哈哈! Anyway,對我而言,我認為「不迷惘便不能悟道」,迷惘的困惑是必須的,那是認清自己內在世界的一個重要過程,之後再慢慢了解自己與外在世界的關係,重新發現自己的靈魂,然後再陷入另一個困惑的迷惘裡,如此循環不停,這是創作的歷程,所以我們首先應調整的是面對困惑時候的態度。
J: 說到靈魂,我便經常有一種體驗:某些剛發生的事情、擦身而過的人物、甚至剛學習的知識,好像在很遙遠的從前就已親身經歷,記憶模糊卻很稔熟。究竟靈魂是否存在呢? 究竟自我是由經驗累積產生思考而不斷修改而成,永恆是否存於萬物的流動中;還是如柏拉圖所言真理早存於心靈,知識體驗喚醒靈魂,自我只是一種投射而已!
創作觀念與方式
P: 你怎樣看待創作與生活的關係呢?
J: 創作離不開生活,但藝術是否就是生活卻具爭議性,這個關乎我們怎樣看待世界的問題。唯心主義者尋訪理形世界,唯物論者把焦點放回現實生活,存在主義者相信存在先於物質,結構主義相信符號建構世界..... 藝術是否就是生活是從不同信仰而決定的!
P: 那你認為自己是較偏重那種「信仰」?
J: 我認為自己那種都不是,讓我再多說一些:孤立主義者相信純美,從作者自身主觀感應她,不斷尋訪能夠顫動心靈的影像,無須理論實淺,更不需歷史認可,是一種純主觀出世的創作方式。但由於一切依賴感受能力,當作者靈感頓失或乾枯時,實在難以適從那份迷惘與無助。相關主義者會通過知識詮釋世界,並從嚴謹的思考經營作品,是客觀入世的創作方法。但缺點是人類的智識、理解及想像能力都有所限制,我們熟悉的一切可能僅是真相的一小部份!
P: 你談到的出世、入世,我想這是自身對待現實世界的態度問題,其實我們必須要的是一些有關看待世界的基礎 想法,切入點最理想便是接觸各家各派的哲學思維,豐富自己觀看事物的角度,從而建立一種專屬的立場。
藝術與商業
J: 早期攝影是承傳繪畫的古典主義理念,歌頌神的榮耀。詠嘆的同時可能被皇權利用矇騙大眾,透過藝術手段散佈虛假意識,誘使人民憧憬天堂生活,甘心現世勞役。當代不少攝影作品追求藝術的同時,也為商品宣傳,助長消費主義,使人的價值扭曲。
P: 在香港這個消費至上的城市,一旦涉及利益上的贊助或支持,其實很難避免與商品不存在任何關連,我認為關鍵是你的藝術創作有否被商品利用甚至「騎劫」,令你的創作結果淪為純商業的工具或手段。
J: 我最希望「分享」能夠回歸到純粹,當我拍攝了一輯自己滿意的相片後,送給值得相贈的人,多簡單啊!
P: 其實是可以的,我有一個搞藝術的朋友Dennissoap,他和我一様隨身也帶著菲林傻瓜相機,但他更「勁」的是他的大袋中有四、五部相機! 所以他經常機不離手,拍拍拍,於是也就經常沖晒出一大堆照片,他會把相片默默回贈給他拍過的朋友,也不為甚麼的,但一收一贈的感覺總好過只在面書上tag你便算,其實純粹是可以的,但當我們一問為甚麼,體內的消費主義因子便會比較利害關係…… 因此,是不為也而非不能也!
J: 對呀,其實我們應勇於多踏出一步,因為攝影師孕育出的影像,無論創作理念是怎樣,商業的、善良的、淫惡的… 到最後作品自身都擁有生命且會隨著時代而不斷演變,創作理念的善惡好壞可以爭議,但作品卻是獨立存在並流傳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