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烈松 (Henri Cartier-Bresson) 從空間與時間中抽取最為重要的養分
拍攝交織了充滿幾何美學與超現實主義的照片
卡帕 (Robert Capa) 則憑著一股幹勁
帶著血肉之軀於多個戰場上將殘酷的畫面記錄
將戰爭的真實一面宣告世人
兩位攝影師後來將理念融合
其同創立MAGNUM PHOTOS
寫實性與美學性絕不存在於對立面, 並且可以共存
同時於數碼攝影年代
新一輩拍攝者重新了解到 "按鈕前思考" 的重要性
究竟拍攝前攝者需要考量那些要素?
及如何將兩種要素整合呢?
1) 建築結構
於攝影構圖的角度上, 建築結構乃由點與線組織而成.
拍攝前先以建築結構為基礎, 攝者將會從中發現幾何之美感
主題: Spider Man
以上圖為例, 棚架本身是由多條線所組成
再配以剪影手法來突顯工人於棚架上工作時的狀態
2) 洞悉主題
拍攝紀實攝影, 事前可了解主題, 再掌握一些具象徵性的硬件
把它們納入其中, 好讓閱相者更容易了解內容, 及其背後的故事
主題: Occupying Is Now On In HK
以上圖為例, 佔領行動實於全球性運動, 而拍攝場地/行動地點發生於香港
國旗/區旗, 中文標語, 絕不能排除於構圖之外
將它們納入相片中
更能顯示香港正響應全球運動
同時外地亦清楚了解到香港正確切的與世界接軌
3) 人物動態
前文提到相片中人物於構圖上的重要性
而人物的舉動, 位置, 衣著正正牽引著拍攝主題
主題: Atitude
以上圖為例
音樂會於立法會會場外進行
立法會的外形及輪廓必須先納入為構圖
而演出單位及觀眾的出現亦是音樂會的重要原素
觀眾以剪影表達, 而演出單位就清晰的展示於圖中
4) 人物與硬件之配合
以新聞主題為例, 杏花村運沙船擱淺
若只用長鏡拍攝擱淺船隻實難以突出主題
將拯救船隻, 拯救船支架, 新聞攝影師, 攝影機支架同時排列於構圖
即: 拯救船隻>拯救船支架 / 擱淺中的運沙船>浮塢 / 新聞攝影師>攝影機及其支架
可產生了人物與硬件連帶的微妙構圖效果
主題: Saving Sinking Dredger
5) 人物與環境之時間切合點
下圖為國慶時所拍攝
將觀賞煙花的觀眾及煙花同時納入構圖
煙花綻放時間, 左右人物側身對話的時間掌握都可令相片出現幽默的效果
主題: The Audience
總括而言, 拍攝前只要多加留意主題本身, 及其週邊人物, 硬件, 建築等等
寫實性與美學性將能於相片中依附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