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Manson Wong
A: Lai Yat Nam
Q: 可否自我介紹一下?
A: 我2002年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其後,加入香港電台電視部任職攝影師,再進升至攝影指導,其間參與了不同類型的劇集製作 。2005憑電視作品《夜不眠》入選「第58屆瑞士盧卡諾影展」。 2007年,我的作品《獅子山下.再見石硤尾》,獲得「2007 芝加哥國際電視節」最高榮譽﹣「最佳攝影雨果銀獎」。
2007年底完成的短片《幻之光》,入選2007香港同志電影節。2008年初,我參與由香港藝術發展局及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合辦的【第三十二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第三屆鮮浪潮短片競賽】,並憑作品--《散不散》,獲評審團特別表揚獎。
現時專注於視覺藝術的發展。
Q: 你是如何開始攝影之路?
A: 2008年至2010年,我拍攝一輯照片,用故事形式,記錄了牛頭角下邨的拆遷,當中加入了西瓜作主題,貫穿整個攝影作品。就這樣我的第一個相展《教我如何不想她》就於2011年初於中環藝穂會展出,也開拓了我的攝影藝術之路。
Q: 你的學習與工作的過程及經歷,對攝影有何影響?
A: 我覺得由於我是讀電影出身的,利用攝影說故事,切割構圖,盤算和執行拍攝等,均是我的強項。加上我是戲劇和記錄片兩淒的攝影師,往往能在紀實的場景中流露出濃烈的故事性風格,反過來在建構性的照片作品中,又渲染著實感豐富的紀實風釆。我想這就是我的攝影風格。
Q: 你的攝影展已經展開了,可否介紹一下?
A: 縱橫交錯的地下管道,行人川流的大堂,倒影重重的月臺。充滿人文風景,吸引著我目光。有趣的是,不同的車站,有著獨特的人和事,尖沙咀佐敦的印巴裔人,深水埗九龍塘的雙非孕婦家庭,旺角油麻地的千禧男女,觀塘「渉谷24小時」的速食男女,還有「東京物語」式的老伴背影及中環名利場的白領OL。就是他們繫動了iphone的快門,構造了《地下情》。
Q: 為何會想到用Iphone 代替相機去拍攝?對於捕捉及作品有何正面的影響?
A: 這一次利用iphone Hipstamatic 作拍攝工具,效果相當不錯,它不論在還原真實,構造色彩,處理層次方面均非常突出,其快門速度在日光的環境下,相當高速,絕對是抓拍街拍的最佳選擇。不少專業攝影師,均被這批作品嚇倒了。他們難以想像,一部手機能拍出層次分明細緻,放至20"x20"寸的中幅呎吋,依然不覺模糊或粗糙。在網絡上看過"地下情"的,未必能感受到這種新概念的衝擊,但來過現場欣賞展覽的觀眾,一定會信服和感受到 iphone攝影原來也可以很專業。iphonegraphy絶對是繼數碼攝影後,對攝影歷史及文化,帶來最強烈的衝擊。
Q:你對菲林與數碼及其關連有何睇法?
A: 我一直反對器材先行的攝影態度,不同器材及攝影工具,應配合不同性質的攝影模式,最重要能達至傳遞訊息,表現感覺的目的。所以菲林或數碼,只是不同的載體,或可用竹簡和紙作比喻,只不過是不同載體而已!
Q: 街拍對你有何意義?
A: 拍攝街拍,對我而言關鍵在於如何走得最接近被攝者,如何平衡攝影者與被攝者的關係。我覺得雙方是平等的,攝影者只是想捕捉一剎的真實,留住時間的一刻,傳遞某一種感覺。所以不應追拍或苦纏著被攝者,應保持兩者應有的平等距離。
終結我街頭速攝的經驗,攝影者應具備以下幾點:
1.Finding 尋找主題
2.Figuring 盤算拍攝策略
3.Framing 構圖
4.Focusing 決定焦點
5.Timing 按動快門的一刻
Q: 在街道上? 你會選擇那重事情/東西拍攝?
A: 在街頭上,人物是我主要捕捉的對象,我相片中的人物都充滿故事性,我希望觀眾能透過相片,細想人物的故事和背景。另外場景也相當重要,街頭泛指公共場所,空間,因此公共屋邨、濕貨街巿、地鐵大堂、月臺及廣場等,均是我的場景。
Q: 你喜歡那一位攝影師? 那一位攝影師對你影響深遠?
A: 有兩位攝影師對我影響極深遠,一位是美國戰地攝影師James Nachtwey,另一位則是電影攝影師,台灣的李屏賓。
Q: 緊接下來會有何相關攝影計劃?
A: 相展期間將有分享會及工作室,而"地下情"專題相片,會在Voyage Eyes的專頁中延續發表。而為了達至推擴iphonegraphy community的目得,我們會開展"城市漫遊美學"之"中環那條道"計劃,將街頭速攝配合文化社區漫遊,進一步把iphone攝影融入社會,並達至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