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片幅與菲林人像 ( GFX50R / Rolleiflex 3.5T )

 

前言:

攝影器材的世界內,總認為片幅越大,效果越好。

個人覺得,拍得開心自在的話,APS-C 也可以很好玩,畢竟筆者常說,如果只可以擁有一部相機的話,相信會是 Ricoh GR II 或 III。

( 說來有點抱歉,買了 GR III 之後小弟還是不忍轉售,那部徵戰沙場出生入死的 GR II。)

筆者會有另一篇文章再加數十萬字,試解釋為何是 GR 系列,但如果長話短說的話,就是一句 「 point and shoot 」。

本文主以中幅攝影 + 菲林人像作分享,希望給予各位未嘗敗家感覺的朋友,可以早日一同敗家,在攝影上找樂趣。

 

正文:

 

Rolleiflex T

小弟擁有的是灰色,無測光功能版本,大約生產於 1956 ~ 1961 年之間,機齡大約有 60 年之多。如果喜歡古董菲林機的朋友,Sunny 16 測光法多少都應該要學,如果拍負片的話,其實測光不是太難,因為負片容錯能力比數碼高,當然如筆者一樣,喜歡拍逆光的話難度又會高一點點。

玩這類古董,如果只要求具正常功能,即有花痕,損傷,鏡片離膠, 鍍膜老化霧化,多少睇情況吧,Rolleiflex T 本來推出時都是中階型號,但算是比較後期的產品,找部價錢合理,功能正常的平價玩下,按目前大約在 $4000 前後。相對於比較出名的型號如 3.5F,2.8F 等基本上開價一萬港幣,或基本貼近兩萬是平常事,價錢大約等於 Canon eos RP 加一支 RF 24~70 2.8  ...... 所以平玩的話 3.5T 是首選。

 

3.5 系列配 75mm 定焦鏡頭,等同 135 格式的 47mm 左右。

 

關於相機

筆者喜歡日本人的稱呼,TLR 雙鏡反光機,他們叫 「 二眼 」,簡單直接,單反當然也就是稱為 「 一眼 」,其實日本人很喜愛 Rolleiflex,後期 Rolleiflex 特別版本有日本版,可想而之。

一直有稱 TLR 是為 6x6 菲林格式,就是中幅菲林底片,一個正方格的大小,實際其實只有 56mm x 56mm 左右,但比起主流 135 格式的 36mm x 24mm ,和主流的數碼中幅的 44mm x 33mm 要大。

( 還要大的有,例如 54mm x 40mm 的 PhaseOne IQ3/IQ4 系列,但已經不是平民價錢了。)

 

無論什麼 Rolleiflex 也好,鏡頭配搭大多數都是 Zeiss,3.5 系列配的多是 Tessar 即是「 天塞 」或人稱「 鷹眼 」。前期型號,無論用的是 Tessar,或是較受追捧的 Planar,或是較少有的 Schneider Xenar 和 Xenotar 也好,逆光處理也是其弱項,對光拍的話,有一種相片霧化的感覺,多少不能說這是好是壞,畢竟這種效果也有吸引之處。其實後期型號如 2.8gx 或 2.8fx 因鍍膜技術提升而有所改善,但世人以 F 系列為 Rolleiflex 為其高峰期代表作。

「 Tessar 」來自希臘文,為數字「 四 」的意思,四片鏡片結構組成的鏡頭組,是為 Carl Zeiss 於 1902 年設計。

 

Rolleiflex 最大的賣點,筆者相信還是那份情懷吧! 每影完一張相也要大幅度的轉動手柄,試過的話會上癮,真的很有味道。

 

相於攝影

拍人像需要熱身,很多時候頭幾十張可能都用不上。

聽過一位資深人像攝影導師的教授,在他們搵食的年代,很多時候,拍的頭一兩筒菲林都是 「 不入菲林 」的,有拍慣人像的都知,模特兒會聽到快門聲,知道要擺下一個 pose,所以菲林拍攝人像,是有點學問,我意思是,如果中幅底片的話,筆者用的是富士 Pro400h,街價大約 $78,沖曬連底片 scan 轉成數碼檔案大約 $45,如果用 Rolleiflex 的話一筒可以拍 12 張,即是大約 $10 一張相吧。

 

國內菲林價錢是平一點的,但說實話買太大量菲林,筆者是用不上。

不能否認,拍菲林會使人慢下來,特別是 $10 一張相的時候。

 

菲林拍攝個人認為也比較重視基本功,不是數碼那種隨便後期加一個 「 日系色調 」就能掩蓋了很多拍攝上的問題,相片本身很重要。

人家說,菲林拍紅色特別有還原能力,我也喜歡這張相,畢竟中幅菲林拍蝴蝶也是第一次。以下三張相片全是用富士 Pro400h 菲林。

dcf-travel-img-37847

100% 放大也絕對收貨吧 ? 這可是由菲林掃描成大約 2400 x 2400 像素的情況。

一支 60 年前的鏡頭 !

dcf-travel-img-37911

TLR 有「 視差 」問題,看到的和拍到的有點不一樣,特別是近攝的時候。

dcf-travel-img-37845

據說除了後期的 2.8gx / 2.8fx 和現在也有全新機賣的 4.0fw,其餘的對光線直接照射也很難處理得好,霧化很嚴重,但筆者覺得這是好是壞很依個人風格而定。

dcf-travel-img-37846

100% 放大 ( 菲林掃描成大約 2400 x 2400 像素 )

筆者當時是以臉部對焦的 ... 應該。

dcf-travel-img-37912

 

Fujifilm GFX 50R

 

關於相機

一機兩鏡是問家人借用的,說它值不值得擁有,筆者意見是,如果家人已經有,就不必買兩部啦,如果沒有這個問題,入手無妨。

機大約是一年前買的,一支 32mm - 64mm 大約等於 135 格式的 25mm - 50mm。另一支是 110mm f2 定焦,即是 135 格式的人像鏡 85mm 。

 

記得頭一次用的時候,筆者於新界鄉郊拍攝,那支 32mm - 64mm,在對焦時會發出一點嚇人的聲音,聽起來感覺像是 「 狗的呼吸聲 」,所以邊拍邊覺得有狗接近,算是一個另類體驗吧。筆者常說,拍攝時記得多留意身旁身後,要有危機意識,安全為上。

鏡頭解像力是沒話可說,自問也不是第一天用貴價器材,那堆 Nikon 鏡皇也算是有幾支,記得第一次看原相時,能夠說的只有 「 嘩嘩嘩 」之類的說話,除目前鏡群比較弱之外,和對焦多少不算快之外,是無敵的,筆者當時有想過要不要手上器材全數清出。

5000 萬像素目前也算不上什麼新奇事,手機也說做到了,Sony A7R 出到 6100 萬了,但這是數碼中片幅, 44mm x 33mm,這個大小其實不是富士自家定立的,早十年前 Pentax 的 645D 已經出現這個比例,亦有比它要大的數碼感光元件,但數碼中幅主流,由 Pentax,到 PhaseOne,到 hasselblad,到今天的富士,都是用這個格式。

 

機身設定有吸引到筆者的,就是可模擬菲林顏色,雖然這不是中片幅專有,模擬富士自家的幾種菲林,這個賣點應該很吸引,對,我說應該,意思是實際看上去無論選什麼菲林也好,色彩分別不是想像中的大,也沒有想要的富士 Pro400h,要是有的話,真的不得了。

 

關於攝影

如果說 GFX 50R 是一部 「 無反 」相機,相信也沒什麼反對,小弟會說那部 Rolleiflex T, 即 60 年前, 或甚至第一部 1929 年,90 年前出品的 Rolleiflex 其實也是「 無反 」。

 

沒有反光鏡,其實震動機會應該減少了,可能是 5000 萬像素的問題,手震問題說實話還是有點困擾,安全快門少說 1/125 是有需要,相對那部古董 Rolleiflex 真的 1/8 ,或 1/15 秒也給予人信心使用。

 

另一個問題是 「 人面對焦 」,筆者發現如果人面位於焦外的話,相機是找不到的,意思是先要大約的對一次焦,影像清晰之下,才識別得到人臉,這個可能是筆者於器材操作上之不足,需要再確認是出了什麼問題,但筆者覺得情況是有點奇怪,可能軟件是有所不足。

 

題外話,出了都一年有多,只有它還是 firmware 1.00,其它的如 GFX 50S 和最新的 GFX100 都出了更新檔,是因為它太完美吧? 還是有秘密武器呢?

 

以下幾張是為 GFX 50R 所拍。

dcf-travel-img-37848

以下這張是刻意不中焦的,請相信我,但對焦方面有改善空間。

dcf-travel-img-37850

以下這張有調過色溫,身後燈光偏黃,模特兒本應很白吧?

dcf-travel-img-37849

 

謝謝收看。

< 完 >

 

 

 

椒絲腐乳西瓜 的其它文章
關西遊記 :「小鹿亂撞」篇 椒絲腐乳西瓜 .4 日前   前言:   應該是本遊記最後一篇:奈良公園篇。   其實長篇大論是一件辛苦事,寫太多的話,「 關西遊記 」都變成「 西遊記 」了。有興趣也看看前兩篇的朋友,2025 年關西之旅,也有「 大阪世博篇 」和 「... (繼續閱讀)
關西遊記 :「大阪造幣局」篇 椒絲腐乳西瓜 .4 月 18 日   前言:   一切都是巧合,2025 年 4 月份,筆者的日本關西之旅,主打其實並非「 世博 」也非「 賞櫻 」,但時間實在太配合,結果以上兩樣全都做了。     關於 2025 年 4 月 13 日開幕的「 大阪關西万博... (繼續閱讀)
關西遊記 :「大阪關西 • 萬博」篇 椒絲腐乳西瓜 .4 月 14 日   前言(1):   記得在最初計劃行程,大阪關西的 2025 世博( 日本稱為萬博 )不是主打項目,會專程由香港,去日本看世博的人,應該不可能太多,不過最終,行程中也加了這個地方。   筆者在開幕的第一天... (繼續閱讀)
畫意 • 創意 椒絲腐乳西瓜   前言:   說起來,筆者也算是個懶人,曾幾何時,家母,親妹,親弟,親戚朋友等等,都跟了同一位繪畫老師,當中以學習西洋油畫為主,粉彩素描也有,但偏偏,筆者就是沒有上過老師的課,其實練習繪畫相當花時... (繼續閱讀)
編輯推薦
2025 - 花展造像攝影比賽 椒絲腐乳西瓜   一年一度的花展又來了。 每年都在星期五開幕的花展,也會在前一天的星期四下午,來一個「 造像攝影比賽 」,雖然筆者也從不以比賽來看待這個活動。   活動困難之處,在於人山人海。   筆者也很怕一些拿... (繼續閱讀)
編輯推薦
燈光人像: 入門級心得分享(四) 椒絲腐乳西瓜   前言: 先祝大家新年快樂,出入平安。   最近又打了兩支燈,順道的做一下紀錄,也作一點分享,謝謝。   第一篇 「 燈光人像: 入門級心得分享(一) 」 第二篇 「 燈光人像: 入門級心得分享(二) 」... (繼續閱讀)
燈光人像: 入門級心得分享(三) 椒絲腐乳西瓜   前言: 自 2019 年開始,在 DCFever 上作文章分享,至今也寫了百多篇,可說是完全意料之外,從沒想過可以寫這樣的多。一些文章標題,在當初是有給加上「 一 」或 「 上 」 等等註解,看似有一有二,就應該有... (繼續閱讀)
首頁推介 編輯推薦
攝影回顧( 風景旅遊心得篇 ) 椒絲腐乳西瓜   一轉眼又到年尾,筆者也來一下攝影回顧,說起來在 DCFever 作文章分享,自 2019 年起,也有 5 年多的時間,「 人生有幾多個十年 ? 」這句話,也用得上一半了!   如果是較後期參與的讀者,也許覺得,筆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