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圖上誤傳為地球上神秘基地的福建土樓。
福建土樓(簡稱:圍樓),是一種在福建省巨型圍繞式建築,它利用不加工的生土夯實築承重牆,
因此用「圍」字或「土」形容這種建築。其功能是四代同堂、居防合一,總數約三千餘座,
主要分佈地區包括中國福建省的龍岩市永定縣和漳州市南靖縣、詔安縣、平和縣、華安縣。
福建圍樓是中國東南地區獨一無二的民居形式,產生于宋、元,成熟於明末、清朝,全盛於民國時代。
圍樓是北方貴族為了躲避戰爭遷移至南方定居的全家大院,處於自身安全考慮,
於是把建築本身加上了極端強化的防禦功能。福建圍樓因為其依山就勢、就地取材、
囊括全族的便利性,被稱為中國傳統民居的瑰寶。
2008年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此次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福建土樓”,
由福建省永定、南靖、華安三縣的“六群四樓”共46座土樓組成。
即永定區初溪土樓群、洪坑土樓群、高北土樓群及衍香樓、振福樓、南靖縣田螺坑土樓群、
河坑土樓群及懷遠樓、和貴樓、華安縣大地土樓群。
這些土樓或方或圓,以圓為主,如珍珠般灑落在閩西南的綠水青山間。
截至2008年,世遺土樓中最古老和最年輕的均在初溪土樓群,
直徑66米的集慶樓已屆600“高齡”,直徑31米的善慶樓則僅有30多年歷史。
土樓是用夯土建造的樓房。夯土造牆時,是運用木模版,中間填充土料,
再一杵一杵搗實築成的,在大量生土中,要摻上石灰、細砂、糯米飯、
紅糖、竹片、木條等,並反覆揉和、舂壓、夯築。
聚族而居的土樓裡,一層為廚房,二層為倉庫,三至五層為起居室,院落裡有水井,有寬闊的活動空間。
土樓除了居住跟防護功能外,還有防盜、防震、防獸、防火、防潮、冬暖夏涼等優異性能。
福建永定的客家圓樓像從地下冒出來的大蘑菇。
土樓由內到外,環環相扣,高十余米,有幾百間房,走進土樓可以看到許多大小一致的房間數,
數十戶人家同住一樓,猶如生活在一座堅固的城堡裡。
田螺坑土樓群是福建土樓的標誌性建築,由四座圓樓和一座方樓組成,看起來就像“四菜一湯”。
福建土樓是世界民居中的一朵奇葩。在地域廣闊、歷史悠久的中國,
民居樣式可謂豐富多彩,像四合院、圍龍屋、蒙古包、窯洞等等,
早已為世人所知曉。而隱藏在崇山峻嶺之中的福建土樓,卻鮮為人知。
福建土樓造型奇異、風格獨特,有圓形的、方形的,還有變形的凹字形、半圓形、八卦形……
一座座像天外飛碟,散佈在福建的綠水青山間,以歷史悠久、風格獨特、
規模宏大、結構精巧等特點獨立于世界民居建築之林。
土樓於閩西南客家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歷史上客家人的祖先生活在中原一帶,後因戰亂、饑荒等原因被迫難南遷。
建造土樓聚族而居,除了抵禦外敵的需要,也源於漢民族的傳統文化,
客家人圍屋建築的向心性對稱性以及族人按血緣性聚居的特徵,是儒家文化和宗族精神的縮影。
土樓以有形的石塊,圍出了客家人團結向上的人文氣息和獨特、豐富的人情味。
鍾小田
(www.cktalbum.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