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Stephen
最近,作為 Leica 大中華地區的代理商,興華拓展終於在 1 月跟 Leica 正式「分手」,結束長達 60 年代理 Leica 相機的關係。是次 Leica 收回代理業務並非沒跡可尋,只是發生得太突然了,就連不少行內人士收到消息後亦嚇了一跳。往後,香港和台灣銷售的 Leica 相機之維修事宜將會交由 Leica 上海的分公司處理,服務會否好一點,小編不知道,不過如果可以選擇的話,相信更多人會積極考慮將相機送往德國主場維修。
對於在香港代理內工作的大部分員工,臨過年前被遣散,似乎 Leica 是次的「無情雞」真的夾得太精準吧(按:本地代理的維修業務部分會延至今年 4 月)!然而,「生意始終是生意」,Leica 收回代理權也是無可厚非的,可以省下代理一層的經營成本,至於省下來的錢會否代表有平 Leica 機賣,似乎…別開心得太早呢!
Leica 取回代理權事件或許是冰山一角。其實在相機工業於早幾年經歷過高峰期後,「開源節流」大體上已經成為很多品牌的「國策」,但除了「裁員廣進」和收回代理權之外,究竟又有沒有其他方法可以讓大家絕處逢生呢?
(1) 橫向擴展業務:當然,這屬於分散投資的一種,避免 "Put All Eggs in One Basket" 的「攬炒」行為,不過業務「分散」至那一個程度才對?「分得太散」,又會否令原來的相機影像業務變得「雞肋」呢?當「食之無味」時,又是否代表可以「陰乾」呢?似乎這個問題留待各品牌的決策人想想吧!
(2) 延長產品週期:如果對比 7 至 8 年前的話,大家可以發覺相機的更新幅度有愈來愈慢的趨勢,就算有品牌維持 12 至 18 個月推出後繼產品也好,其實所謂的「新機」有時都是「得啖笑」而已,但起碼這樣有助減少廠方在零件庫存的壓力。而長達 36,甚至 48 個月的更新週期,亦可以讓相機「慢慢賣」,減輕由廠方以至是零售層面「積貨」之現象。
然而,在於攝影愛好者的角度,產品週期延期雖有助減少廠方「唧牙膏」出新機的問題,令產品的升級幅度較大,但可能在一年出現「機海」過後,接著就要迎接數年的「休魚期」,而期間舉行的 CES、CP+ 或 Photokina 等相機展覽會,廠商們亦未必有新產品或新技術展出,令整個行業生態鏈繼續低迷。
(3) 提升產品價格:如果將攝影演化成為「高級音響」的銷售方式又可不可行呢?反正愛用手機影相的,早已從真正的攝影市場走得「七七八八」,究竟是要費「九牛二虎」之力從「手機界」搶人好,定抑或專心「鞏固」攝影界的 Die Hard Fans 呢?對攝影發燒友而言,他們的議價能力低,亦不會「屈就」手機的畫質,而相機品牌提升產品的價格,亦未必會流失太多客戶(按:用家或許只是透過「轉會」來避險而已,而非不買相機)。故此,大家亦觀察到近年相機和鏡頭亦有愈賣愈貴,目的可能是提高產品的單價來提高邊際利潤,使品牌的盈利得以維持…
![]() |
作為相機發燒友的,當然不希望攝影器材產品愈賣愈貴;可是從廠方的角度,若不調整價格,就更加難以維持盈利,反正一喜歡影相的,都會「入局」。 |
尚有一個月就是日本 CP+ 的相機展覽,今年官方海報的設計風格跟往年的「認真 Mode」的不太一樣,以輕鬆的「攝影家庭」作為主調,未知這又是否是日本攝影品牌對行業發展的新路向呢?
![]() |
![]() |
![]() |
![]() |
近年 CP+ 展覽海報的設計風格。 |
圖片來源: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