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mic
為了擁有更大的感光元件規格,過去選擇上不是單反就是無反,要給用家仍有入手便攝機的理由,最好的方法當然是同樣改用更大的 Sensor。此類高階便攝機配備 1 吋 Sensor 已是基本,而作為 PowerShot 系列的旗艦,Canon 的 G1 X 系列過去兩代便一直採用略大的 1.5 吋感光規格,走至新一代的 G1 X Mark III,今次新機更不惜改用單反 / 無反規格的 APS-C 感光,新機拍攝上的實力會否因此得到大幅的提高?即看我們以下的測試。
![]() |
ISO 100、f/10、1/160s |
機身具備防麈防滴功能
可能考慮到專業用家有機會選擇以 G1 X Mark III 作為一部隨身副機,除了改用大尺寸的 APS-C 感光片幅,另一就是三防機種之外,Canon
PowerShot 中首部機身具備防塵防水滴的機款,可靠及耐用性方面可說予人相當的信心。作為旗艦加上又用上更大的片幅,初次上手 G1 X Mark III
的感覺卻是比想像中要更輕巧,雖然亦因此對筆者產生了尾指無處可放的問題,不過還好相機手握位置設計尚算貼手,穩定持機可說是不成問題。用慣單反的筆者於拍攝前除下鏡蓋已是自然動作,不過如果大家是用慣了鏡頭蓋自動開關的 DC,可能首先就要適應一下先除鏡蓋,再構圖拍攝的動作了。除了機背一個雙軸轉向的多角度 Touch LCD,G1 X Mark III 另外於機頂位置亦設有 EVF 電子觀景器,習慣了光學取景拍攝,筆者今次大多數時間的選擇以 EVF 拍攝,發覺相機 EVF 無論是細緻及流暢度都已有相當水準,唯一用慣 OVF
要適應的,可能就是現場色溫、光暗等已預先作了一定修正。
![]() |
機頂內置閃燈以備不時之需。 |
![]() |
作為 APS-C 片幅機種,G1 X Mark III 機身算得上是相當輕巧。 |
![]() |
機頂設有 Hot Shoe 位置。 |
![]() |
機背凡 Touch LCD 採用了雙軸式多角度設計。 |
![]() |
機面採用了防滑處理,感覺算是貼手。 |
![]() |
設有手握位置。 |
![]() |
配備了一個 0.39 吋的 236 萬點 EVF。 |
![]() |
針對不同拍攝環境,相機機身採用了防塵防水滴處理。 |
操控具專業感
G1 X Mark III 無論是定位及價位上都屬於高階級數,而對於這批用家來說,其中最為重視的,就肯定是相機的操控。相機於這方面亦沒有令人失望,不只機頂配備了拍攝模式及曝光補償兩個轉盤,另外機身前後亦另有共 3
個可供用家自訂功能的指令轉輪,舉例位於機身位置的轉環就可控制鏡頭的變焦,某程度模擬出傳統機械變焦的感覺。用了 G1 X Mark III
一整天,感覺相機各種操作都頗為順手,只是機的曝光補償轉盤未如左側的拍攝模式轉盤般設有鎖定設計,加上轉盤又貼近機側位置,筆者就有試過曝光補償轉盤從相機袋取出時出現誤轉 +/- 的情況,用家拍攝之前,不妨多加留意一下轉盤的設定。
針對動態拍攝,G1 X Mark III 除了引入了 Dual Pixel CMOS AF 對焦技術,另一方面亦提供最高 9fps 的連拍(追焦時為 7fps),而值得一讚是,相機更從無反 EOS M5 中引入了「Touch and Drag AF」功能,用家可一透以 EVF 取景,另一邊同時以手指於 Touch LCD 拉動對焦位置,更快速靈活的進行對焦操作,拍攝用小孩等難以預測走向的主體,功能便有機會可以大派用場了。
![]() |
曝光補償轉盤不設鎖定設計。 |
![]() |
拍攝模式轉盤設於機身左側。 |
![]() |
鏡身設有快速轉環。 |
![]() |
Hot Shoe 兩旁分別設有拍片用的收音咪。 |
![]() |
機背按鈕編排跟過去 PowerShot 相似。 |
![]() |
腳架孔的位置略為偏離光軸。 |
![]() |
ISO 1600、f/2.8、1/40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