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最新消息

1200mm 等效輕鬆鍊成:Olympus MC-20 增距鏡用後感

文、攝:Stephen

雖然 Micro 4/3 系統使用的 4/3" 感光元件相對面積更大的全片幅仿佛是原罪,但是對於需要超強望遠能力的,M4/3 的輕巧系統外型卻是令人愛不惜手,在體育、風景,以至是生態拍攝場上漸見多人使用。其中的 Olympus 在今年再度加強在超遠攝鏡頭的陣營,除了趁旗艦機 OM-D E-M1X 推出時,一併公開 M.Zuiko Digital ED 150-400mm F4.5 TC1.25x IS PRO 的開發宣言外,想經濟一點而又可以即刻提升攝力的,就有上個月在香港正式發售的 M.Zuiko Digital 2x 增距鏡 MC-20,如果閣下擁有 M.Zuiko Digital ED 40-150mm F2.8 PRO 或 M.Zuiko Digital ED 300mm F4 IS PRO 兩支 Olympus 的 M.Zuiko PRO 專業級遠攝鏡頭就不容錯過了。

只有自家鏡頭才能受惠的增距鏡
雖然 Micro 4/3 系統由 Olympus 和 Panasonic 作為最主要成員,而且兩廠亦有出機出鏡,但是在少部分範疇上仍然會有互不兼容的情況。就以今次的主角增距鏡為例,Olympus 和 Panasonic 的增距鏡可以裝上在自家品牌及對家的機身上,不過卻因為接環電子接觸點的位置和榫位,就只能兼容自家的遠攝鏡頭使用。故此,最早推出 1.4x 增距鏡 MC-14 的 Olympus,其增距鏡不兼容較後推出的 Leica DG Vario-Elmarit 50-200mm F2.8-4.0 Asph. Power O.I.S.Leica DG Elmarit 200mm F2.8 Power O.I.S.,反之 Panasonic 一併推出 DMW-TC14 和 DMW-TC20 增距鏡,又不兼容 Olympus 鏡頭,所以有一段時間,使用 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300mm F4 IS PRO 鏡頭的用家就只能夠望著對家的 2x 增距鏡輕嘆。

明年等上 2000mm 等效
Olympus MC-20 用上 4 組 9 片的光學結構,當中包括 HR 高折射率鏡片,而鏡片上亦用上 ZERO(Zuiko Extra-low Reflection Optical)塗層,用來提升增距鏡的透光度。MC-20 與數年前推出的 1.4x 增距鏡 MC-14 一樣,可以兼容 Olympus M.ZD 40-150mm F2.8 PRO 及 Olympus M.ZD 300mm F4 IS PRO 鏡頭,在明年亦可以套用在 M.ZD 150-400mm F4.5 TC1.25x IS PRO,最終能夠將等效焦距延伸至 2000mm 之遙!

▲從兩款增距鏡的前端鏡片露出的面積相比,可見左方 MC-20 的減光量相對 MC-14 更為明顯,實際減光幅度為 2 級。
▲左方的 MC-20 增距鏡已改為越南廠房生產。另外,雖然右方的 MC-14 增距鏡標為中國生產,但是隨著 Olympus 已將生產基地由中國遷至越南,大家日後購買到的 MC-14 應該與 MC-20 一樣,同為「越南製造」。
▲MC-20 接環設有防滴防塵膠邊,配合兼容的 M.Zuiko PRO 專業級長炮鏡頭和提供防滴防塵能力的 OM-D 機身,讓用家可以在惡劣的環境下使用。
▲MC-20 接上 M.Zuiko Digital ED 300mm F4.0 IS PRO(遮光罩已伸出)和 OM-D E-M1X 機身後的情況。
▲MC-20 接上 M.Zuiko Digital ED 40-150mm F2.8 PRO 和 OM-D E-M1X 機身後的情況。

配 M.ZD 300mm F4 IS PRO 如虎添翼
是次小編將 MC-20 配合 M.ZD 40-150mm F2.8 PROM.ZD 300mm F4 IS PRO,再主力搭上 OM-D E-M1X 相機使用。坦白說,MC-20 一如其他 2x 增距鏡來說,對於變焦鏡頭仍然有很大的「挑戰性」,畫質下降較 MC-14 來得明顯。不過,過往在背光環境使用 MC-14 時,於輪廓出現的光暈問題,MC-20 似乎沒有 MC-14 般嚴重,而個人覺得接上 M.ZD 40-150mm F2.8 PRO 後,新組合的成像大概相等於 Olympus 自家的 75-300mm 4.8-6.7 II 的級數。當然,只需多攜一個 150g 重的 MC-20 增距鏡就能夠在 M.ZD 40-150mm F2.8 PRO 實現 80-300mm F5.6 的效果,在入光量和機動性,MC-20 對於 M.ZD 40-150mm F2.8 PRO 用家仍有一定可取之處。將 MC-20 改配在高性能的 M.ZD 300mm F4 IS PRO 仿如進入另一個世界,本身 M.ZD 300mm F4 IS PRO 的光學質素已經被受不少 Micro 4/3 用家讚賞,過往接上 MC-14 本身已是「零難度」,今次用上 MC-20 雖在畫質上有一定的折讓,但是勝在主鏡頭的體質夠好,在 2x 的「折磨」下,不論近拍或對準遠處的景物,成像仍相當可觀,對於過往嫌 840mm 等效焦距(配上 MC-14)未夠喉的 M.ZD 300mm F4 IS PRO 的用家,MC-20 在生態拍攝上會更為吸引,畢竟 1200mm 兼有不俗自動對焦表現會是其中重要的賣點。

樣本照片(使用 Olympus OM-D E-M1X 或 Olympus OM-D E-M1 Mark II 拍攝)

▲ISO 3200、f/8、1/640s、焦距:600mm(等效焦距:1200mm)、鏡頭: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300mm F4.0 IS PRO + MC-20 增距鏡、相機:Olympus OM-D E-M1X
MC-20 接上 M.ZD 300mm F4 IS PRO 後,最大光圈會下降至 f/8,幸好拍攝當日香港公園尤德觀鳥園內的光線亦見充足,在 f/8 光圈、1/640 秒快門組合下,感光度亦只為 ISO 3200,進一步避免超高感光下的畫質劣化問題。成像方面,主體鳥兒頭部附近羽毛的分辨力依然清晰,影像輪廓也看不到有光暈,是喜歡鳥攝的好幫手。
▲ISO 500、f/8、1/800s、焦距:600mm(等效焦距:1200mm)、鏡頭: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300mm F4.0 IS PRO + MC-20 增距鏡、相機:Olympus OM-D E-M1X
由於接上 MC-20 後不會改變主鏡頭的最近對焦距離,拍攝不遠處的赤斑曲鈎脈蜻(Scarlet Basker)亦不會有對不到焦的問題。赤斑曲鈎脈蜻翅膀上的紋路非常清晰,連蜻蜓身上那細微的複眼亦表露無遺。
▲ISO 500、f/8、1/1250s、焦距:600mm(等效焦距:1200mm)、鏡頭: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300mm F4.0 IS PRO + MC-20 增距鏡、相機:Olympus OM-D E-M1X
配上 MC-20 增距鏡後,M.ZD 300mm F4 IS PRO 輕鬆擁有 1200mm 等效焦距的拍攝效果,用家可善用其壓縮感進行影像創作。相片攝於距離元朗大棠路輕鐵站約 300 多米外的行人天橋,從天線桿和四輛迎面而來的輕鐵可以感受到新鏡頭組合所帶來的壓縮感。
▲ISO 1000、f/8、1/1250s、焦距:600mm(等效焦距:1200mm)、鏡頭: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300mm F4.0 IS PRO + MC-20 增距鏡、相機:Olympus OM-D E-M1X
以 1200mm 等效焦距拍攝進場中的 Airbus A380-800,雖然與主體的距離最少以「公里」這個單位計算,但是機身上的主要識別字眼,以至是機底上的輪胎坑紋仍可看到,如拍攝當日的能見到更高的話,相信有助進一步提升相片的清晰度。
▲ISO 200、f/10、1/20000s、焦距:600mm(等效焦距:1200mm)、鏡頭: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300mm F4.0 IS PRO + MC-20 增距鏡、相機:Olympus OM-D E-M1X
1200mm 等效焦距拍攝日落,夕陽的尺寸可以有多大?從這張相片可以略知一二。由於拍攝這樣的剪影畫面必然要承受大量強光,幸好 OM-D E-M1X 和 OM-D E-M1 Mark II 的電子快門高達 1/32000 秒,不用外接 ND 中灰濾鏡減光亦可以避免過度曝光。細看照片後,竟發現 M.ZD 300mm F4 IS PRO 連同 MC-20 竟然可以將纜車上遊人的一舉手一投足也捕捉下來,心想如果坐在纜車上的是一對接吻中的戀人,整張相片的感覺就更為完美。 

可善用遠攝微距的「特異功能」
遠攝鏡頭使用增距鏡雖令解像力有若干程度的下降,但是因使用增距鏡後不會改變主鏡頭的最近對焦距離,變相可以提升主鏡頭的放大倍率。當 MC-20 增距鏡連接到 M.ZD 300mm F4 IS PRO,主鏡頭的最高放大率由 0.24x 倍增至 0.48x,如以全片幅相機換算,更相當於 0.96x,接近等倍放大的效果。至於 MC-20 接上 M.ZD 40-150mm F2.8 PRO 後,雖然放大率「差」了一點,但是 0.42x(0.48x,相等於 35mm 相機標準)用來拍攝昆蟲的大特寫已經游刃有餘。由於增距鏡有提升主鏡頭放大倍率的「另類功效」,鍾情拍攝較為敏感的昆蟲時,你可以與昔日(沒有接上增距鏡)的同一個距離下拍得更細緻的特寫影像;又或者選擇保持昔日的效大倍率下,以更遠的距離來捕捉主體,有效避免主體不受干擾。

樣本照片(使用 Olympus OM-D E-M1X 或 Olympus OM-D E-M1 Mark II 拍攝)

▲ISO 200、f/5.6、1/1000s、焦距:300mm(等效焦距:600mm)、鏡頭: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40-150mm F2.8 PRO + MC-20 增距鏡、相機:Olympus OM-D E-M1X
配合 M.ZD 40-150mm F2.8 PRO 進行近拍時,成像相對拍攝無限遠的景物好一點。而且因主鏡頭屬變焦鏡的關係,即使打算進行遠攝微距,論取景和構圖的靈活性會完勝接上 M.ZD 300mm F4 IS PRO。
▲ISO 2500、f/6.3、1/640s、焦距:270mm(等效焦距:540mm)、鏡頭: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40-150mm F2.8 PRO + MC-20 增距鏡、相機:Olympus OM-D E-M1X
M.ZD 40-150mm F2.8 PRO 本身的近拍力已經不俗,今次配上 MC-20 後,更可盡享遠攝微距之便,在無需打擾主體下亦能夠拍到幻紫斑蝶(Common Indian Crow)進食時的情況。
▲ISO 800、f/8、1/60s、焦距:220mm(等效焦距:440mm)、鏡頭: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40-150mm F2.8 PRO + MC-20 增距鏡、相機:Olympus OM-D E-M1X
M.ZD 40-150mm F2.8 PRO 接上 MC-20 後,當遇上高反差的環境時,影像輪廓會有時出現光暈,而拍攝十多二十米外的鱷魚,細節部分的呈現只屬中規中矩。
▲ISO 320、f/6.3、1/1000s、焦距:190mm(等效焦距:380mm)、鏡頭: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40-150mm F2.8 PRO + MC-20 增距鏡、相機:Olympus OM-D E-M1 Mark II
相對小編平日利用 M.ZD 40-150mm F2.8 PRO 長期接上 MC-14 來拍攝「鐵鳥」,老實說 MC-20 在這支主鏡頭的表現會較為遜色,個人覺得畫質大約只有 M.ZD 75-300mm F4.8-6.7 II 的級數。當然,強勁的遠攝微距性能、防塵防水滴能力,以至是整體操控,M.ZD 75-300mm F4.8-6.7 II 仍然不是 MC-20 配合 M.ZD 40-150mm F2.8 PRO 的對手。

Olympus M.Zuiko Digital 2x Teleconvertor MC-20 詳細規格:
https://www.dcfever.com/lens/specification.php?id=1215

更多 Olympus M.Zuiko Digital 2x Teleconvertor MC-20 樣本照片:
https://www.dcfever.com/lens/viewsamples.php?set=1604

有讚 有彈
  • 可進一步增強主鏡頭的放大倍率,實現遠攝微距
  • 與 M.ZD 40-150mm F2.8 PRO 使用的畫質下跌較大,尤以遠距離拍攝更甚
  • 防塵防水滴設計
 
  • 與 M.ZD 300mm F4 IS PRO 使用的畫質下降少,輕鬆實現手持 1200mm 等效焦距拍攝
 

Olympus M.Zuiko Digital 2x Teleconvertor MC-20 規格

兼容鏡頭 (1) M.Zuiko Digital ED 40-150mm F2.8 PRO
(2) M.Zuiko Digital ED 300mm F4.0 IS PRO
(3) M.Zuiko Digital ED 150-400mm F4.5 TC1.25x IS PRO(擬定 2020 年推出)
防塵防水滴處理 防塵防水滴處理結構
鏡頭群組 4 組 9 片(包括:1 片 HR 高折射率鏡片)
放大倍率 2X
尺寸(直徑 x 長度) 59.8 x 25.9mm(不包括鏡片突出部分及接環部分)
重量 150g

建議售價:HK$3,990

查詢:2376 2150(Olympus)

最新消息
56 分鐘前
Tesla Model Y 長軸版(Model Y L)官宣會在中國推出後,便一直有指這款 6 座車型會到歐美等到市場。雖然 Tesla 至今依然沉默,可是行動最實際,Mo... (繼續閱讀)
2 小時前
自 Meta 推出 Meta Wayfarer Smart Glasses 掀起智能眼鏡熱潮以來,香港市場一直受限於平行進口導致功能與軟件支援不完善。不過近期 Rokid 正式宣佈... (繼續閱讀)
3 小時前
德國電影設備巨頭 ARRI 近期陷入動盪局面,一方面推出全新 Alexa 35 Xtreme 電影攝影機展現技術實力,另一方面卻傳出可能出售股權的消息,引發業界... (繼續閱讀)
6 小時前
備受矚目的史上最薄 iPhone 機型 ─ iPhone 17 Air,預計將於今年 9 月正式亮相。最新流出的外型與規格資訊,讓消費者在發表前能先睹為快這款產品的... (繼續閱讀)
8 小時前
國際權威攝影評測機構 DxOMark 最新公布 HUAWEI Pura 80 Ultra 的測試結果,這款旗艦手機以總分 175 分的優異表現榮登榜首... (繼續閱讀)
9 小時前
根據日本網站 asobinet 最新曝光的專利文件顯示,Fujifilm 於 2024 年 1 月 30 日提交了兩款廣角鏡頭專利申請(公開編號 P2025117248,公開日期 202... (繼續閱讀)
15 小時前
Kodak 曾經是影像界的「金漆招牌」,不論你是否用菲林,相信都對那個黃底紅字的 Logo 有點印象。不過,這位超過 130 歲的「老江湖」最近又傳來壞消... (繼續閱讀)
1 日前
BYD 近日推出全新純電 SUV ATTO 2,定位介於 Dolphin 和 ATTO 3 之間,以其親民價格和家庭導向的設定,在香港市場投下一枚震撼彈。這部定價 HK$169... (繼續閱讀)
1 日前
這個世界有些東西就是天生不夾,例如奶奶與新抱,牛歡喜與荷蘭豆,以及一煇與獅子座。這樣一個組合,Bandai 竟勇敢地推出「聖鬥士聖衣神話 EX」系... (繼續閱讀)
1 日前
八達通今日正式宣佈,Android 版本八達通 App 將支援實體卡轉換功能,使用者可將現有的實體八達通卡轉換為虛擬版本。為深入了解這項新服務,我們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