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最新消息

越級掛帥:Nikon Z 85mm F1.8 測試

文、攝:Stephen

Nikon Z 系列全片幅無反相機發表了超過一年,雖然暫時仍只有 Z6/Z7 兩部機,但是擁有 6,100 萬像素的超高階機種已經準備就緒,如箭在弦。可是,單靠勁機未足以驅動整個新系統的長遠發展,完善的鏡頭群方為正道。隨著 Nikon 早前流出的 NIKKOR Z 系列鏡頭路線圖,由今年開始會是出鏡的高峰期,廠方更會利用 Z-mount 大口徑接環和短鏡後距的優勢,推出更多高質素的定焦鏡頭。而今年首支登場的 NIKKOR Z 定焦鏡,就有屬傳統人像焦距的 NIKKOR Z 85mm F1.8 S,究竟這支 f/1.8 鏡能否像 Nikon 去年發表 NIKKOR Z 35mm F1.8 S 和 NIKKOR Z 50mm F1.8 S 所願,向 f/1.4 光圈鏡頭「越級挑戰」呢?

外型雖大,但不見得用單鏡版本配合 FTZ 有明顯優勢
對比去年推出的 NIKKOR Z 35mm F1.8 SNIKKOR Z 50mm F1.8 SNIKKOR Z 85mm F1.8 S 在外觀上明顯大了一截,99mm 鏡長和 470g 淨重,對過往我們就 85mm f/1.8 鏡頭來說都屬龐然大物。不過 Z-mount 本身就大過單鏡的 F-mount 不少,加上更短的鏡後距,其實將 F-mount 的 AF-S NIKKOR 85mm F1.8 G 透過 FTZ 轉接環用於 Nikon Z 系列全片幅無反相機亦不見得有很大的優勢。反而用 AF-S NIKKOR 85mm F1.8 G「駁上駁」鏡身總長度(連 FTZ 轉接環)為 103.5mm,總重量亦有 479g,更欠缺了 NIKKOR Z 85mm F1.8 S 的防塵防水滴結構。新鏡的對焦環十分寬闊,手動調焦時的感覺舒適,亦可以透過機身的自定功能將對環用來調校曝光補償等功能。而鏡身設有實體的 AF/MF 對焦模式撥桿,不過鏡身不設手動對焦距離顯示似乎是少少的敗筆,可是考慮到 Nikon 在 2021 年前會為 35mm、50mm 和 85mm 的 Z-mount 鏡頭增添 f/1.2 超大光圈版本,相信屆時會在新大瞳的鏡身引入如 NIKKOR Z 24-70mm F2.8 S 的 OLED 顯示屏作為顯示,從而突出 f/1.2 旗艦定焦鏡頭在操控上的優勢。

▲以 f/1.8 光圈鏡頭來說,NIKKOR Z 85mm F1.8 S 是相當有份量,不論是 470g 的淨重和 99mm 的鏡長都較之前推出的 NIKKOR Z 35mm F1.8 S 和 NIKKOR Z 50mm F1.8 S 大了一截,接上 Z7 身上有時都覺得不太協調。
▲設有實體的 AF/MF 對焦模式撥桿。
▲對焦環相當寬闊,可惜鏡身上不設對焦距離顯示或景深尺,似乎是有待明年推出的 85mm F1.2 S 才有望以迷你 OLED 方式補回。 

Z-mount 定焦思維:f/1.8 = 高檔入門
其實現時 NIKKOR Z 系列定焦鏡頭的策略,與單鏡年代有著明顯分別。過往 Nikon 會以 f/1.8 和 f/1.4 的入光量分別作為低階定焦和高階定焦作定位,不過在 Z-mount 年代,Nikon 就一改昔日的思維,在 Roadmap 上亦看到 Nikon 無意為 Z-mount 推出 f/1.4 光圈定焦鏡,取而代之是入光量更大,規格更有看頭的 f/1.2 系列。這樣一來可以拉開 Z-mount 高階/低階定焦鏡頭在入光量的差距;二來亦可以突出 Z-mount 能夠可以製造到比單鏡 F-mount 入光量更大的定焦鏡頭。

▲接環邊緣設有防塵防水滴膠邊。 
▲鏡頭表層的塗膜反射出淡綠色的光芒,同時亦可以看到其 9 片光圈葉片。
▲鏡頭於中國製造。

越級的 f/1.8
NIKKOR Z 85mm F1.8 S
 在光學方面用上 8 組 12 片的設計,當中包括 2 片 ED 低色散鏡片,而鏡片亦塗上 Nikon 最頂級的 Nano Crystal Coating 納米結晶塗層,在測試時沒有特別用上遮光罩,在大白天下亦沒有出現炫光情況。有人指出新鏡「f/1.8 規格但賣 f/1.4 價錢」,性價比十分低,不過現時各家品牌的新鏡愈賣愈貴已是公開的秘密,約十年前數百港元有找的全新 50mm f/1.8「窮人三寶」早就不存在,「窮人三寶」的價位就仿如最低工資般連年上升吧。小編記得 Nikon 在去年推出 Z 系列全片幅無反相機和 NIKKOR Z 系列鏡頭時已強調這個新系統在光學設計上全屬度身訂造,過往在單鏡系統鏡頭的概念在無反鏡已經不可以同日而語,而他們的 f/1.8 NIKKOR Z 定焦鏡頭在光學質素上可以媲美一般的 f/1.4 鏡,總好過讓用家入手一支 f/1.4 大光圈鏡卻長期因質素問題而收光圈當成 f/1.8(或更小光圈)的定焦鏡使用。

▲Nikon AF-S NIKKOR 85mm F1.8 G 的 MTF 解像力曲線圖
▲Nikon AF-S NIKKOR 85mm F1.4 G 的 MTF 解像力曲線圖
▲Nikon NIKKOR Z 85mm F1.8 S 的 MTF 解像力曲線圖

的確,對比 NIKKOR Z 85mm F1.8 S 與 AF-S NIKKOR 85mm F1.8 G 和 AF-S NIKKOR 85mm F1.4 G 的官方 MTF 解像力圖表,NIKKOR Z 85mm F1.8 S 的確比單鏡版本的 AF-S NIKKOR 85mm F1.8 G 和 AF-S NIKKOR 85mm F1.4 G 還要好,故可以引證可用光圈比規格上的最大光圈對用家更為重要。當然,若然閣下硬要追求 f/1.4 的景深,那 NIKKOR Z 85mm F1.8 S 當然就永遠比不上吧。實際試拍過後,小編覺得 NIKKOR Z 85mm F1.8 S 可以扣分的位置不多,除了「貴 = 原罪」外,全開光圈時的優異解像力和色差控制,相信能夠挽回不少分數,反而在 f/1.8 時的暗角就略為明顯,可是這點可利用機身的數碼修正功能作出彌補。對焦反應方面,NIKKOR Z 85mm F1.8 S 內置兩組線性馬達輔助對焦,配上 Z7 使用亦見飛快。 

 

樣本照片(使用 Nikon Z7 拍攝)

▲ISO 100、f/1.8、1/400s
 焦外散景十分柔潤,大約於 2 米外以 f/1.8 光圈拍攝已有明顯的淺景深效果。
▲ISO 100、f/2.5、1/2000s
油雞上的毛孔和仍未清理好的羽毛清晰可辨,連在畫面邊位的「雞翼」的位置亦感受到此鏡的高解像力。 
▲ISO 100、f/6.3、1/320s
一般情況下難以拍到紫邊或色散,內置的 2 片 ED 低色散鏡片應記一功。 

Nikon NIKKOR Z 85mm F1.8 S 規格:
https://www.dcfever.com/lens/specification.php?id=1226

Nikon NIKKOR Z 85mm F1.8 S 樣本照片:
https://www.dcfever.com/lens/viewsamples.php?set=1625

 

變形像差測試(使用 Nikon Z7 拍攝)

▲焦距:85mm

短評:拍出來的線條十分筆直,沒有明顯的變形像差問題。

下一頁:解像力測試

第 1 頁第 2 頁第 3 頁
最新消息
1 小時前
根據最新市場消息指出,Apple 新一代旗艦機型 iPhone 17 Pro 與 iPhone 17 Pro Max 恐將面臨約 .... (繼續閱讀)
2 小時前
Sony 近日在投資人簡報及財報中,清晰揭示未來發展藍圖,尤其全新三層感光元件、全域快門及 AI 圖像處理器等技術儼然成為戰略核心,亦令寬廣攝影及... (繼續閱讀)
3 小時前
Samsung 今年推出的新一代摺疊屏幕手機 Galaxy Z Fold 7,其 8.9mm 的超薄機身外型設計可謂大革新,但可惜的是此機配備的 4400mAh 電池容量,成為令... (繼續閱讀)
1 日前
Apple 最新公布的 2025 財年第三季度(截至6月28日)業績報告再創紀錄,總營收達 940 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0%,淨利潤 234.34 億美元,同比增長... (繼續閱讀)
1 日前
很多人誤以為快門速度會直接影響閃燈曝光,但真相到底是什麼?為甚麼快門速度對閃燈拍攝的主體影響不大?快門速度對閃燈的影響又是甚麼?閃燈同步快... (繼續閱讀)
2 日前
在香港這個節奏急促的都市中,風景攝影不單是藝術創作,可能更是一場心靈修行。朗豪坊 6D Wellness 早前邀請到世界級年輕攝影師袁斯樂(Kelvin Yuen... (繼續閱讀)
2 日前
Sony 旗艦無反 A1 II 推出至今只過了大半年,但官方日前已火速為其推出 3.00 版本韌體,當中包括就拍攝體驗、後期篩選影像流程、影片製作、以及「數... (繼續閱讀)
2 日前
Nissan 發表新一代 Leaf 後,有趣地,日本 Mitsubishi 三菱透露他們會和 Nissan 合作,推出新 Leaf 的兄弟車型,同樣採用 Crossover SUV 設計,亦是... (繼續閱讀)
2 日前
主打高性價比的國產鏡頭品牌 Viltrox 近日再為其 Air 系列增添新成員,正式推出屬 APS-C 片幅的 AF 15mm F1.7 鏡頭。新鏡針對街拍、風景及建築攝影... (繼續閱讀)
2 日前
GoPro 近期動作頻頻,先是自行流出 Max 2 的消息搶佔市場關注度,接著在 DJI Osmo 360 發佈當天,竟有人曝光了 GoPro Max 2 的機身內部實拍圖。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