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最新消息

測試 Sony FE 20-70mm F4 G︰只差一點便是完美

早前 Sony 毫無先兆地推出一支號稱全能的標準變焦鏡 20-70mm f/4 G,為 2023 年新鏡陣容打響頭炮。超廣角、輕量化、雙 XD 線性馬達對焦、1:3.9X 放大率等賣點滿滿,新鏡賣 HK$9,290 是否擁有吸引的性價比?

一鏡抵兩鏡?性價比的迷思

頂級標準變焦鏡中,以往 24-70mm f/2.8 必定是每個鏡頭品牌的鎮山之寶,是 f/2.8 大三元鏡頭的其中一圓。後來隨著相機的高感光表現進步,較小的光圈也能應付低光拍攝需要,某些品牌便開始推出 f/4 光圈的「小三元」,以頂級光學規格、較輕巧的鏡身及較相宜的售價吸引專業用家的青睞。


▲ 今次以 Sony A7R V 測試此鏡

f/4 光圈標準變焦鏡的發展愈來愈多變化,除了 24-70mm f/4,24-105mm、24-120mm 等焦距亦是大熱之選。例如 Sony 早年推出的 FE 24-105mm F4 G OSS,當年推出後一度供不應求。


▲ 鏡頭在最廣角端的狀態,長度為 99mm。


▲ 鏡頭在遠攝端時的狀態,重心轉移不算多。

不過要達到「頂級光學規格、較輕巧的鏡身及較相宜的售價」,也並非只有 f/4 光圈一途。近年 Sigma、Tamron、Nikon 推出的 28-70mm f/2.8 便有齊以上賣點,更有大一級的 f/2.8 光圈,不過就要稍為犧牲一下廣角端的起始焦距。


▲ 近年新推出的 G 鏡都有光圈環。


▲ 光圈環的 de-click 開關在較低的位置,平時不易看到,要摸到也不容易,筆者需要反轉相機才能順利操作此開關,旁邊可見 Made in Thailand 的標示。


▲ 可以將光圈環鎖定在 A 或者手動位置的 Iris Lock 掣,反而較易看到。

無論大小三元,24mm、28mm 起跳可以說是傳統也可說是框框,有無辦法打破常規?FE 20-70mm f/4 G 就是 Sony 拋出來的方案,細小、輕巧、超廣角,對於喜愛風景拍攝,或者需要拍 Vlog 的用家來說,20mm 起跳的確擁有很大的吸引力。


▲ 鏡頭上方及左側的自訂快捷鍵,筆者嘗試設定為拍片按鈕方便自拍,不過卻發現十分容易誤按 roll 機。

不過要推出成功的鏡頭,決不能「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一看到 Sony FE 20-70mm f/4 G 的定價,HK$9,290,Sony 果然不是吃素的。新推出的鏡頭,傳統上街價也不會有很多折扣。其他品牌又如何呢?參考一些報價網,已推出一段時間的 Nikon Z 24-70mm F/4 S,現時街價大約只是約 4 千多。


▲ 前玉有容易打理的氟防污塗層,可使用不算大的 72mm 濾鏡。

可是人們說 FE 20-70mm F4 G「一支頂兩支」啊,比一般小三元更闊的廣角端,就當是額外的 20-24mm f/4 超廣角鏡吧!這樣說又似乎合情合理,不過小編就本著尋根究底的精神,幫大家做一做 research。支援 E-Mount 規格的副廠鏡頭不少,Sigma 28-70mm F2.8 DG DN | C 街價約 6 千多元,Tamron 20mm F/2.8 Di III OSD M1:2 街價約 HK$2,300,兩支加上來合共約 8 千多元,兼有 f/2.8 光圈!


▲ 花瓣形遮光罩的設計可謂「實而不華」,內側沒有坑紋、絨面的防反光設計,或許遮光罩的黑色塑料已用上吸光能力更強的黑科技?

不過「一支頂兩支」的重點在於不需要換鏡,用起上來更方便,而且體積上比兩支鏡加起來亦細小得多,這樣就說得通吧!如果現時 HK$9,290 的定價令你卻步的話,又不用那麼灰心。參考 2018 年推出的 Sony FE 24-105mm F4 G OSS,推出時定價為 HK$10,990,之後長期缺貨更出現炒價情況。但現時此鏡街價已回落到約 6 千多元,比當年抵玩得多。但是所謂早買早享受,古語有云一寸光陰一寸金,如果你今天用得著這支 FE 20-70mm F4 G 的話,就在今天買回家吧!


▲ 20mm、f/8、1/200s、ISO 160
鏡頭的解像力優異,放大可以看到屋簷上瓦片的花紋。

數碼修正加特殊鏡片帶來優異畫質

在無反年代,由於要達到輕巧的鏡身及遷就非常短的法蘭距,原生無反鏡頭很多時都需要以數碼修正來獲得較為理想的畫質,甚至要強制使用數碼修正才有正常的拍攝效果。只有頂級的鏡頭,才可以不經修正也有理想的畫質,而且在畫面邊緣亦有充足的解像力,這點對於有需要使用轉接環用於另一系統的用家就較為重要。


▲ 70mm、f/4、1/250s、ISO 400
在 70mm 時能夠拍攝到近至 25cm 的小物件,最高放大率為 0.39x,比自家的 FE 24-70mm F2.8 GM II 的 0.32x 略高。散景有明顯的二線性情況,令背景顯得有點雜亂。

這支屬於 G 級數、定價 9 千多元的 FE 20-70mm F4 G,畫質表現又如何呢?答案就是恰於其份,比 GM 鏡頭不足,比普通鏡頭有餘。13 組 16 片中,加入了大量特殊鏡片︰2 片 AA 先進非球面鏡片、3 片 ED 低色散鏡片、1 片非球面低色散鏡片及 1 片非球面鏡片,所以即使鏡頭擁有不尋常的變焦範圍,仍有不俗的畫質。


▲ 20mm、f/8、1/1000s、ISO 200
逆光拍攝表現理想,畫面沒有出現明顯霧化或光斑。

解像力方面表現是亮麗的,中央一大片部分足以應付 6,100 萬像素的 A7R V,只有很邊緣的位置才會出現少許鬆散及色散。不過大家記得將相機的數碼修正開啟或設定為自動,因為如果關上的話,變形、暗角、色差都相當明顯。數碼修正也其實並非萬能,將畫面邊位拉直、將暗角推光等,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畫面邊緣成像。只是在無反相機的年代,平衡了重量、尺寸及畫質之後,大家都接受了非頂級鏡需要數碼修正的做法。


▲ 20mm、f/4、1/20s、ISO 800
在低光下仍能輕易拍攝出石像的細節及質感,只是畫面邊緣光點的彗星像差有點剎風景。

全片幅拍 Vlog 神鏡

以往的標準變焦鏡,24mm 起跳已經相當足夠。今時今日 Sony 推出這支輕巧而又有 20mm 超廣角焦距的標準變焦鏡,很大程度是應付現時人像拍 Vlog 的習慣。我們就找來謝飛嘗試用這支鏡配合 A7R V 機身邊行邊拍,實測一下拍 Vlog 效果。


▲ SteadyShot 分別設定為標準及積極,可以看到用來拍 vlog 時的取景寬度差距。

自拍時由於相機距離十分近,平時用 24mm 通常只能拍到很少背景,如果再用上相機的數碼防震,經畫面裁剪後就只能拍大特寫了。用 20mm 手持自拍,不用將手伸到最直已經能交代到充足的背景。不過由於鏡頭沒有光學防震,只用機身防震略嫌不足。好在開啟數碼防震後畫面終於有合理的穩定度,而裁剪後大約相當於 22.5mm 焦距,畫面亦不算過於擠迫。

只是筆者個人認為用全片幅拍 Vlog 十分講求臂力,一般用家以 APS-C 片幅拍攝其實較為輕鬆。如果真的要用這支鏡頭拍 Vlog,配 A7C 已經是筆者可接受的極限了,機鏡加起上來仍重 997g,長時間舉起接近 1KG 自拍,可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下一頁︰更多鏡頭詳細畫質測試

第 1 頁第 2 頁
最新消息
1 小時前
近年來,LED 貫穿式燈條幾乎成為全球汽車設計的標配,無論是入門小車還是豪華房車,都能見到這項設計。說實在的,由有特色,變為沉悶。幸好有這個想... (繼續閱讀)
5 小時前
近日 Laowa AF 200mm F2 引起不少關注,不過早在 5 月發表的 Laowa AF FF 180mm f/4.5 CA-Dreamer Macro 1.5X 同樣吸引了不少攝影愛好者的目光。昨... (繼續閱讀)
9 小時前
Apple 一向習慣在新一代 iPhone 推出前,為自家平台進行大型更新,今次亦不例外。最新已釋出的 iOS 26 更新,更同時帶來 iPadOS 26、macOS Tahoe 2... (繼續閱讀)
11 小時前
剛剛發表的整個 iPhone 17 系列與 iPhone Air 手機,將於 9 月 19 日正式推出。不少用戶入手新機後,相信都會第一時間貼上保護貼。不過,最近網絡傳... (繼續閱讀)
1 日前
如果事情可以重來,再拍一次的話,筆者會嘗試來一支光圈 f/0.95 的,其實當天用 f/2.8 確實是有點錯,ISO 也可以因此降低 3 級。 (繼續閱讀)
1 日前
小米本代數字系列旗艦手機為 Xiaomi 15 系列,按照慣例下一代理應命名為 Xiaomi 16 系列。不過,小米手機部總裁盧偉冰已在微博明確指出,小米新一代... (繼續閱讀)
1 日前
自 Tesla 車款採用隱藏式門把手後,雖然許多車廠效仿,可以這個聲稱能夠改善車輛空氣動力學的設計,近來受到挑戰。首先是有報道指中國擬 2027 年立... (繼續閱讀)
1 日前
Viltrox 在 IBC 2025(註:IBC 為歐洲最具規模的電視廣播與電影專業展會)上,展示了一款名為 NEXUS PL to E Pro 的轉接環原型。該產品專為將 PL 接... (繼續閱讀)
1 日前
來自全球 50 多個國家或地區、超過 2,600 位攝影師參加的第七屆 Minimalist Photography Awards (簡約主義攝影獎)已經揭曉。比賽結果再一次印證,... (繼續閱讀)
1 日前
Laowa AF 200mm F2 大砲鏡頭將會在 10 月推出,新鏡將有力挑戰 Sigma 200mm F2 DG OS|Sports 在影友心目中高性價比的地位。作為國產首支 200mm 定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