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最新消息

Fujifilm 提交多個適用於中片幅的固定鏡頭光學專利,Leica Q 系列或最受衝擊?

Fujifilm 中片幅 固定鏡頭 傳聞

文:Owen

早前市場一直有傳 Fujifilm 打算推出中片幅的固定鏡頭相機,尤如現時使用 APS-C 片幅的 X100 系列一樣,以高機動性和高畫質為宗旨,甚至謠傳會在 2025 年上半年推出,至於更令人期待的 TX-3 數碼版就要等到 2028 年。

既然可能會有一體式的 GFX 固定鏡頭相機,大家也很關心這款相機會用上甚麼鏡頭。而 Fujifilm 剛剛提交多個與 GFX 系統感光元件兼容的鏡頭專利,當中包括 35mm F3.5、40mm F3.5 和 50mm F3.5,並涉及四個光學設計。由於四者的鏡後距極短,令人懷疑有關結構不屬交換式鏡頭,反而屬固定鏡頭的中片幅相機。雖然極短的鏡後距也牽涉到更大程度的數碼修正,但是以今時今日的情況來說,如果可以換來更輕巧的機身,相信對很多影友甚至是品牌來說,也是值得等價交換的。

然而,有網友認為如 Fujifilm 中片幅固定鏡頭相機真的登場,使用全片幅感光元件的 Leica Q 系列定焦相機會受到最大壓力,因為以 Leica Q 系列向來的定價,相信足以入手這款 Fujifilm 傳聞機種有餘,但 Fujifilm 所帶來的,是更大的感光面積。若 5,000 萬像素的中片幅對上 6,000 萬像素的全片幅感光元件,更會在低光拍攝表現有更大的優勢。當然,有人會覺得 Leica Q 系列有「紅點」獨有的魅力和影像味道,可是另一邊廂的 Fujifilm 也有大量的菲林模擬作後盾,日後兩機對壘,難免亦會令影友陷入選擇困難症。

【設計專利 1】
焦距(mm):32.965
光圈值(F):3.6
半對角線畫角(°):78.44
鏡後距(mm):7.073

【設計專利 2】
焦距(mm):39.170
光圈值(F):3.6
半對角線畫角(°):69.30
鏡後距(mm):6.596

【設計專利 3】
焦距(mm):43.691
光圈值(F):3.6
半對角線畫角(°):64.36
鏡後距(mm):5.982

【設計專利 4】
焦距(mm):50.911
光圈值(F):3.6
半對角線畫角(°):54.96
鏡後距(mm):13.673

來源:Fuji Rumors

更多主題:Fujifilm 中片幅 固定鏡頭 傳聞
最新消息
6 小時前
近期 Insta360 頻頻為旗下熱賣的攝錄產品推出特別版本。先有上月與德國車廠 BMW 合作,針對全球電單車愛好者推出 Insta360 X4 特別版,限量 2,000 ... (繼續閱讀)
8 小時前
Honda N-BOX 繼發表了新版本 JOY 以及商用車定位的純電 N-Van e: 後,終於出大絕,公布 N-ONE 將推出純電版本,預計在 2025 年登場,續航力可達 250... (繼續閱讀)
18 小時前
HUAWEI Watch D2 首次支援動態血壓測量功能,更獲得 NMPA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及 MDR (歐盟醫療器材法規) 認證,成為首款獲得這兩個認證的智能手錶... (繼續閱讀)
1 日前
等了又等終於迎來了 Canon 的真正旗艦無反 EOS R1,但從外形看又或者看基本規格,都好像跟 3 年前推出的 EOS R3 沒有很大分別,所以不少朋友都說這... (繼續閱讀)
1 日前
HUAWEI 在今年年底的一系列旗艦手機,包括 Mate 70 系列與 Mate X6 等,主要都是應用 Kirin 9020 晶片,最近國內有網紅將 HUAWEI Mate 70 RS 拆解,... (繼續閱讀)
1 日前
iPhone、iPad 及 Mac 可使用的 AI 功能 Apple Intelligence,已在不少地區可以用到 (香港都可以使用)。不過在中國,Apple Intelligence 的發展有傳... (繼續閱讀)
1 日前
除了 AF 12mm F2 RF-S 外,Samyang 在昨日亦宣佈推出重頭戲 AF 35mm F1.4 P FE 大光圈廣角鏡,屬品牌第三代適用於 Sony 全片幅 E-mount 相機的自動... (繼續閱讀)
1 日前
Canon 的 APS-C 片幅 EOS R 系統無反已經多達 4 部,可是若不計特殊用途的 RF-S 7.8mm F4 STM Dual 和 RF-S 3.9mm F3.5 STM Dual Fisheye,RF-S 接... (繼續閱讀)
1 日前
Canon 在今日公佈 EOS R5 Mark II 的最新韌體 1.0.2 版本,總共帶來 15 項功能改進,其中一個被受早前升級用家關注的,是包括 EOS R5 Mark II 使用... (繼續閱讀)
1 日前
Volkswagen 也正在面對要削減成本削減的議題,由品牌從內部營運到產品開發要全面展開改革,以迎合市場變化。他們正在利用改善營運流程到裁員、降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