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最新消息

最強機種竟是這部!中國鳥攝圈逾 36 萬張作品大數據分析

雀鳥攝影

文:Owen

中國地大物博,生態資源豐富,部分影友都會考慮北上觀鳥和進行鳥攝,亦希望與同好作深層次的技術交流,不過大家又是否完全知道國內在鳥攝會用上甚麼器材呢?來自國內的「愛鳥國際」在全國各地熱愛觀鳥和攝影用家積極參與下,於 2024 年一共收錄 363,468 張鳥類攝影作品和 12,674 條影片,涵蓋來自 248 款相機與 438 款鏡頭的資料。

器材方面,Canon、Nikon 及 Sony 三大品牌繼續成為領頭羊,Canon 以 56.5% 穩居首位;Nikon 以 29.25% 居次;而在無反市場相當落力的 Sony 的佔有率為 18.22%。由於國內仍有 37.82% 鳥攝用家使用單反機,故 Sony 只佔第三位也是可以理解的,隨著無反系統逐漸取代傳統單反,影友或有契機轉用其他品牌,未來三大品牌在國內鳥攝圈的佔有率仍會有很大的變化。2024 年最受歡迎機型依然是 Canon EOS R5,而 Sony A1Canon EOS R3Nikon Z9Nikon Z8 等旗艦機型持有率亦不斷上升。在前十機型中,單反只餘 Canon EOS-1D X Mark IICanon EOS-1D X Mark IIINikon D850,而去年 Canon EOS R5 Mark IICanon EOS R1Nikon Z6III 和 Sony A1 II 陸續登場,有望進一步加速單反用家升級機型。

鏡頭方面,高機動性的超遠攝鏡頭愈來愈受歡迎,如 Sony FE 200-600mm F5.6-6.3 G OSSCanon RF 100-500mm F4.5-7.1L IS USMNikon AF-S NIKKOR 500mm F5.6E PF ED VR 等等。與此同時,Canon RF 600mm F4L IS USMNikon NIKKOR Z 180-600mm F5.6-6.3 VR 等新款無反長砲擠身頭十,不過似乎副廠鏡頭品牌要再加努力,打破原廠鏡壟斷的地位。關於增距鏡的使用情況,雖然在延伸主鏡頭焦距上具備優勢,但是新款的高機動性長超遠攝長砲光圈較小,只有大約 2 成國內鳥攝影友會使用增距鏡。

從焦段統計來看,600mm 仍是生態攝影黃金焦距,而 401–600mm 焦段因新款高機動性長砲普及,佔有率亦高達 6 成,不過這個數據只反映相片 EXIF 記錄的數據,如太多影友以後裁方式大幅裁剪影像,就會影響到這個鳥攝常用焦距分佈的準備性。

來源:相機 Beta愛鳥國際

更多主題:雀鳥攝影
最新消息
10 小時前
​在 2025 年 CP+ 展覽上,來自韓國的 Samyang 與德國光學品牌 Schneider-Kreuznach 宣布合作推出全新的 Samyang AF 14-24mm F2.8 FE 超廣角變焦鏡... (繼續閱讀)
11 小時前
專業攝影師對 Pelican 保護硬箱絕不陌生,品牌日前發表名為 Re-Set 可重設間隔之保護系統,採用高密度泡棉插柱(Foam Pegs)和矩陣結構,讓用家自由... (繼續閱讀)
1 日前
復古節假期剛剛開始,不少人都回選擇「番鄉下」到日本旅遊,特別是近期有關日本在今年 7 月會發生大地震的消息傳得火熱,也令部分港人調整旅程,將... (繼續閱讀)
1 日前
每年最受矚目的影像獎項之一—TIPA World Awards 2025 結果於日前正式揭曉!這項由 Technical Image Press Association(TIPA)技術影像新聞協會主... (繼續閱讀)
2 日前
Insta360 又似乎為其 360 度全景相機進行年度更新。品牌在其官方 YouTube 頻道釋出一段預告片,宣布將於 4 月 22 日發表全新產品,並以長約 51 秒、... (繼續閱讀)
2 日前
HONOR 近年積極拓展香港市場,除手機外更陸續推出智能手錶、筆電及平板等產品。最新發表的入門級平板 HONOR Pad X9a 以 HK$1,799 起的親民價格切入... (繼續閱讀)
2 日前
早前 ECT 舉辦了兩場 Fostex NF04R 主動式喇叭體驗工作坊,讓音響愛好者感受 Fostex NF04R主動式喇叭的卓越性能,帶來了一場音響盛宴。事不宜遲,馬... (繼續閱讀)
2 日前
對於喜歡人文及歷史的旅遊愛好者,斯里蘭卡星羅棋佈的大小廟宇以及國民親切和藹的笑容總是令人印象深刻,當地出產的紅茶、香料和寶石亦極具代表性,... (繼續閱讀)
2 日前
全新一代 Mercedes-Benz GLC SUV 正式在香港上市,車價由 HK$599,000 起,主要競爭對手是 BMW X3、Audi Q5 等,目標是搶佔中型豪華 SUV 市場... (繼續閱讀)
2 日前
Apple 近年積極推動環保政策,目標在 2030 年達成整體業務碳中和。這項策略不僅展現企業社會責任,更能透過回收產品材料降低對原物料供應商的依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