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LR 發展日新月異,以前菲林單反做不到的,例如拍片、Live View、內置水平儀、數碼濾鏡等,現在都於 DSLR 上一一實現。不過奇怪的是,一些以前菲林單反曾一度採用的先進技術,例如眼球對焦、固定反光鏡等,在單反數碼化後卻沒有再出現。究竟這些技術有沒有機會重生呢?
先說說固定反光鏡,大家都知道 DSLR 內部設有一枚反光鏡,在取景時將影像反射至觀景器,在拍攝時就會升起讓光線進入感光元件,單鏡反光機的「反光」以及 Single Lens Reflex 的「Reflex」就是指這枚反光鏡。使用反光鏡的好處是可以在觀景器內看到跟拍攝出來一樣的構圖,解決了旁軸取景式相機以及雙鏡反光機的視差問題,不過卻也帶來不少壞處 - 加長了快門時滯、曝光時觀景器遮黑、連拍速度受到限制、增加了相機震動及噪音等,這些缺點也間接令旁軸取景式相機一直有市場空間。
為了解決反光鏡的問題,單反廠商們便曾經在上世紀嘗試採用不同的方法。Canon 於 1972 年推出配備固定薄膜反光鏡 (Pellicle Mirror)的高速相機 F-1 High Speed Motor Drive,令連拍速度首次達到 9 fps,在同年舉行的奧運會中鋒芒畢露,1976 年推出的 Nikon F2H 亦有類似的設計,而稍後推出的 Canon New F-1 High Speed Motor Drive,連拍速度更達至瘋狂的 14 fps。
![]() |
![]() |
1972 年推出的 F-1 High Speed Motor Drive 首次配備固定半透光反光鏡,連拍速度達 9 fps,當年定價 300,000 日圓。 | 1984 年推出的限量版 New F-1 High Speed Motor Drive,連拍速度達 14 fps,當年售價達 1,300,300 日圓﹗ |
![]() |
![]() |
轉用 EOS 系統後首部固定反光鏡相機,RT 代表 Real Time 的意思。 | 1995 年推出的 EOS-1N RS,連拍速度為 10 fps,是當年配備 AF 系統的 DSLR 中最快。 |
固定薄膜反光鏡是一片半透明的反光鏡,比一般反光鏡有更高的透光度,即使不用升起反光鏡,亦有足夠光線穿過固定薄膜反光鏡讓菲林進行曝光。以 Canon EOS RT 為例,固定薄膜反光鏡就有 65%
透光度。使用了固定薄膜反光鏡的單反,解決了傳統反光鏡的問題,連拍速度更快,拍攝時也可以一直透過觀景器追蹤主體,快門反應也大大提高。不過使用這類反光鏡也產生了其他問題,例如積塵影響成像、入光減少、觀景器較暗等。隨著傳統反光鏡的設計大幅改良,在 1995 年推出 EOS-1N RS 之後,市場上再也沒有推出新的固定薄膜反光鏡相機了。
眼球對焦亦曾經是極具話題性的設計,由 1992 年推出的 Canon EOS 5 率先採用,用家可以透過眼睛觀看的方向來選擇使用 5 個對焦點的其中一點,之後推出的 EOS 50E、EOS 3、EOS 33 及 EOS 33V 亦有這種設計。使用眼球對焦可以減省用手按掣選取對焦點的時間,拍攝動態主體時反應更迅速。不過眼球對焦使用上需要用家作一定程度的適應,有人認為好用,但也有人覺得多餘。
![]() |
![]() |
首部配備眼球對焦的單反 EOS 5。 | EOS 3 配備 45 點自動對焦點,可以用眼球操控方式選擇。 |
究竟這些新技術是否值得在數碼單反年代重生呢?其實不少外國網站都時有傳聞,這類技術最終會應用在未來推出的單反之上,不過傳聞歸傳聞,事實上現時仍然未有得到任何廠商證實。不過大家也可以不妨想像一下,假如這些技術應用在數碼單反的話,對未來單反的發展會不會有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