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最新消息

重量級長炮:Nikon AF-S Nikkor 600mm f/4G ED VR 實測

數碼攝影大幅普及,不少影友都會擁有一支,甚至是多支鏡頭,但對於大部份用家來說,600mm 一類大炮級長鏡依然是「只可遠觀」。趁著「打雀」旺季剛開始不久,本站便特別找來 Nikon 的 AF-S Nikkor 600mm f/4G ED VR 長炮送測,一看鏡頭的實力。

運動、野外生態拍攝利器

從足球等比賽中,大家可能經常都會看到場邊一排排的長焦大炮,對於希望拍出精彩的畫面的體育記者來說,用上 500mm、600mm 等重型器材固然是必需,而對於一眾相機廠商而言,某程度亦有一定省招牌作用。於運動拍攝上,過去其實主要都是 Nikon 與 Canon 之爭,利用 USM 超聲波驅動、加上內置 IS 光學防震的優勢,當中 Canon 便一直佔優,不過自從 Nikon 於 2007 年一口氣更新了 400mm、500mm、600mm 三支長炮後,形勢其實已慢慢扭轉,以今屆南非世盃為例,使用 Nikon 與 Canon 的傳媒便幾乎是各佔 一半。

其實 Nikon 於開發 600mm 鏡頭一向相當積極,以 AF-S 系列為例,便有 AF-S Nikkor 600mm f/4D ED-IF 及 AF-S Nikkor 600mm f/4D IF-ED II,而最新 AF-S Nikkor 600mm f/4G ED VR 的推出,則可說是補足了前代鏡的不足,除了進一步加強影像質素,最重要是加入了 VR II 防震技術,對於此類超長焦鏡頭,實用性可謂大為提高。

防塵防滴設計、SWM 驅動、內置 4 級 VR II 防震

AF-S Nikkor 600mm f/4G ED VR 不單外觀上極具氣勢,用料同樣達到專業要求,鎂合金的鏡身便用上了防塵防滴設計,以應付野外生態等嚴苛的拍攝環境。鏡頭重量為 5060g,比起同級 Canon EF 600mm f/4L IS USM 的 5360g 略輕,不過對於長時間的拍攝,一支穩固的腳架還是不可或缺,鏡頭特別於鏡身設有腳架接環,備有 3 個腳架孔,以便用家可更容易的平衡機鏡之間的重量。

無論於運動或生態拍攝,對焦速度都稱得上是成功拍攝的重要關鍵,而 AF-S Nikkor 600mm f/4G ED VR 除了透過採用 SWM 超聲波馬以達提高 AF 速度,亦特別設有對焦範圍控制(全段及 10m 至無限遠兩種)。以今次送測期間試拍雀鳥為例,筆者便將 AF 模式長期設於 10m 至無限遠狀態,以減少鏡頭的前後搜尋時間。鏡頭另外並設有 Memory Recall 記憶預設對焦功能,只需按下鏡身前端的按鈕,鏡頭即會對焦至預設焦點,例如足球比賽中,攝影師便可預設記憶焦點至龍門位置,縮短 AF 重新對焦的時間,從而提高拍攝入球一刻的成功率。

相比自家上兩支 600mm f/4.0,AF-S Nikkor 600mm f/4G ED VR 最明顯的加強當然是加入了 VR II 防震。大家可能會問,既然 600mm 一類大炮級鏡頭大多同時配合腳架拍攝,加入 VR II 防震到底又有何作用?對於大部份運動或生態拍攝,其實極少情況會「鎖死」雲台(腳架主要用作承托相機與鏡頭的重量),而防震系統除了可大幅提高慢快門拍攝的清晰度之外,其實對於取景亦起了相當的穩定作用,對於以超長焦距鏡頭進行 Pan 鏡或 Tilt 鏡來說,構圖拍攝絕對會更加得心應手。

由於口徑特大,鏡頭不能加裝前置濾鏡。 AF-S Nikkor 600mm f/4G ED VR 為 Nikon 現時焦距最長的鏡頭。
設有對焦距離窗。 支援全時手動對焦,亦設有記憶預設對焦功能。
對焦模式切換、對焦範圍控制以及 VR 模式等控制。 對焦模式及對焦範圍控制。
VR 防震功能開關。 VR 模式切換。
亦設有 AF 完成聲音提示。 以 SWM 超聲波驅動對焦。
採用後置式濾鏡設計。 濾鏡口徑為 52mm。
設有位置供用家裝上機帶令攜帶更為方便。 鏡身設有腳架接環,並備有 3 個腳架孔。

Nano Cystal Coat、3 片 ED 低色散鏡片

超遠攝鏡頭要增加入光率,最直接的方法當然是加大鏡頭的口徑。跟所有同類鏡頭一樣,AF-S Nikkor 600mm f/4G ED VR 前組鏡片尺寸上亦相當誇張(第一片鏡片為球面保護元件),以 f/4.0 的光圈,鏡頭甚至可加裝一個 1.4 倍的增距鏡,變身為一支 840mm 光圈 f/5.6 的超遠攝鏡頭,組合依然可提供足夠的光度供相機的自動對焦系統運作。

對於拍攝野外生態的影友來說,拍攝後再對相片進行裁剪可說已是基本動作,因此鏡頭的銳利度相對一般拍攝可謂更為重要。AF-S Nikkor 600mm f/4D ED-IF 於 12 組 15 片的結構中,便用上了多達 3 片 ED 低色散鏡片,以徹底消除於遠攝鏡頭常見的色散,鏡頭另外亦用上了 Nikon 引以自豪的 Nano Crystal 鍍膜技術,減少鬼影、色斑等問題。從一系列試拍相片中,AF-S Nikkor 600mm f/4G ED VR 便充分展現出鏡皇的功架,不單於全開光圈下解像已相當優異,亦未發現明顯色邊,鏡頭只是於 f/4.0 時輕微出現四角失光,略為收細一級至 f/5.6,問題已基本解決。


鏡頭的結構及 MTF 圖表。

設有防塵防滴設計。 採用了 Nano Crystal 鍍膜技術,減少鬼影、色斑等問題


防震測試

ISO 100、f/18、1/25s、VR ON ISO 100、f/18、1/25s、VR OFF

焦外成像測試


f/4.0

 

鏡頭暗角測試

f/4.0 f/5.6
f/8.0 f/11

 

色差測試


ISO 400、f/5.6、1/640s、VR ON

拍攝樣本(Nikon D3X、JPEG 拍攝)

ISO 200、f/5.0、1/800s [ Ori ] ISO 500、f/4.5、1/2500s [ Ori ]
ISO 500、f/4.5、1/3200s [ Ori ] ISO 500、f/4.5、1/2000s [ Ori ]
ISO 320、f/6.3、1/800s [ Ori ] ISO 200、f/4.0、1/1000s [ Ori ]
ISO 100、f/4.0、1/640s [ Ori ] ISO 100、f/5.0、1/400s [ Ori ]

 

更多 Nikon AF-S Nikkor 600mm f/4G ED VR 樣本相片:
http://www.dcfever.com/lens/viewsamples.php?set=596

總結

AF-S Nikkor 600mm f/4G ED VR 作為 Nikon 其中一支招牌鏡,質素與操控當然達到頂級水準。運動與生態拍攝一向門檻甚高,雖然鏡頭高達 HK$ 85,500 的定價對於一般用家可能有點「誇張」,不過對於主攻此類題材的用家來說,鏡頭卻可直接增加拍攝的成功率,從另一角度看,亦可算是物有所值。

Nikon AF-S Nikkor 600mm f/4G ED VR 規格

焦距 600mm
視角 4°10’
最大光圈 f/4.0
光圈葉片 9
鏡頭群組 12 組 15 片,3 片 ED 低色散鏡片
最近對焦 5m
放大率 1:7.4
濾鏡直徑 52mm 後置
尺寸 166 x 445 mm
重量 5060g
其他 附有遮光罩 HK-35

 

最新消息
2 小時前
大家對 iPhone 相機 App 的「快門聲」相信都非常熟識,但知不知它的來源?原來它並非聲效庫裡面的「罐頭聲效」,而是來自一部經典相機的錄音。 (繼續閱讀)
4 小時前
近日國內網店京東推出 iPhone 15 系列優惠,由 5 月 22 日至 5 月 28 日,最受歡迎的 iPhone 15 Pro 及 iPhone 15 Pro Max 都迎來史無前例的降價,... (繼續閱讀)
5 小時前
今年 7 月份,就是四年一度奧運會舉行的日子。今屆奧運將會在巴黎舉行,為了方便到時龐大遊客在交通上的需求,iPhone 與 Apple Watch 已經準備好為... (繼續閱讀)
8 小時前
1994 年上映的《獅子王》(The Lion King)是史上最成功的動畫之一,不但票房打破迪士尼動畫紀錄,還奪得金像獎及金球獎多個獎項。不經不覺今年是這... (繼續閱讀)
9 小時前
Canon 在兩個星期前首次將 PowerShot Golf 概念相機於第 25 屆中國國際照相機械影像器材與技術博覽會(China P&E 2024)中亮相,而品牌剛剛發表這款... (繼續閱讀)
19 小時前
雖然現在大家都習慣同手機或相機攝影,但無論科技如何日新月異,總有人鍾情於即影即有相機。今天謝飛與 FEI 就試玩FUJIFILM Instax Mini 99即影即有... (繼續閱讀)
19 小時前
雖說電動車在日本還未普及,可以三菱在 2022 年推出的 K-Car eK X EV,與兄弟車款日產 Sakura 一同榮獲 2022-2023 年度日本風雲車大獎。而在上市不... (繼續閱讀)
20 小時前
Sony Xperia 1 VI 將會於 5 月 22 日推出,正當大家還在考慮入手之時,主攝規格更高的 Xperia Pro-C 作首次曝光,值得大家放棄 Xperia 1 VI 而等待... (繼續閱讀)
1 日前
Microsoft 早前公佈的第十代 Surface Pro 平板電腦,由於被定位為商用而不能從一般零售渠道買到。正當大家懷疑 Microsoft 會不會將 Surface Pro 平... (繼續閱讀)
1 日前
東非是著名動物大遷徒的舞台,逾百萬隻草食性的牛羚、斑馬與及其他羚羊為了追逐雨水帶來的新鮮嫩草,每年由南至北再由北至南,每次行程走過八百至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