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歷史實在令人難以明暸其真相,內中原因除了是因當時資訊不發達、人事變幻急劇之外,最重要的是歷朝執政者蓄意隱暪和歪曲,誤導人民。就以“粵軍”這名詞來說,就不易搞清到底是正面還是眨義。比如在黃花崗眾多的烈士墓誌銘中,有些是頌揚粵軍的偉大功勳,有些則以打擊粵軍為成仁取義。粵軍本是反清抗袁的革命元老陳炯明所創,把盤據廣東的廣西軍閥赶走,使廣東成了國民黨的北伐基地,養育了國民黨。當然,這和孫中山在海外募捐得到大量軍費的功勞分不開。最後陳炯明和孫中山因政見不合而生內?,其中一部份粵軍跟隨孫中山對陳炯明開戰。陳炯明兵敗下野退居香港,過著貧苦的生活,身故後都被國民黨稱為叛逆,又被共產黨稱為軍閥,可謂悲劇人物。在和陳炯明交戰前後,孫中山下令蔣介石建立黃埔軍校,組織真正屬於自己的“中央軍”,北伐軍的主力就是黃埔軍校的師生,即是日後的國民黨嫡系部隊。北伐軍開拔時留下粵軍陳炯明舊部陳濟棠將軍坐鎮廣州。陳濟棠治粵期間開拓了廣州最繁盛安定的時代,該一輩老人至今津津樂道。可惜陳濟棠後期聯同廣西軍人反蔣而又未戰先敗,所以粵軍在國民黨中央政府眼中始終是非嫡系部隊,靠不住,而在共黨政府立場來看更是曾鎮壓自己的敵人。奇怪在大陸今天的文史記載中,粵軍第一師郤又寫成是孫中山所建而不是陳炯明。至於此碑座上的碑文已在文革中被剷去,只餘「粵軍第一師諸先烈紀念碑」數大字剷不掉,聞說是蔣介石親書。不曉得此軍中將士是在那一場戰伇中陣亡。只聽到守墳老漢說是和對面山頭的敵軍激戰逾月,傷亡枕藉,但對方又是那一派系?是否同是粵軍的第二師?大家不得而知。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雙方都是中國人,有可能是同鄉,朋友,兄弟。
(本人的資料如有錯漏,但望諸君雅正,更愿人人皆能拓視兼聽。)
這座缺乏保養及曾遭破壞的紀念碑雖非十分巍峨,但設計得極之莊嚴,而建築用的又是真材實料的巨型花崗石,工程浩大,手工精細,絕非當今建築物所用的浮彫及批盪外表作裝飾可比。
唉,隆隆砲聲在思緒中隱約迴響,纍櫐白骨在黃土中長眠。國民的劫數,應該完結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