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CFOK/TRV900 於 2007 年 2 月 25 日 上載

桂林 象山水月

桂林 象鼻山公園

象鼻山位於桂林城南的灕江西濱,桃花江與灕江的交彙處,是桂林城的象徵,桂林的城徽即以象鼻山爲標誌,也簡稱象山。象山海拔220米,高出水面55米,由3億6千萬年前海底沈積的純石灰岩組成。山形孤拔陡峭,岩石古蒼。在象鼻與象腿之間有一水月洞,有如一輪明月靜浮水上,形成著名的“象山水月”。此景集清山、秀水、奇洞、美石、倒影于一體,成爲歷代詩人吟詠不絕的千古題材,是遊人至桂的必遊之地。



水月洞

在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腿之間。距今約1.2萬年前, 地殼擡升, 灕江縮小, 加速了水月洞的發育, 形成一個東西通透的圓洞。長17米, 寬9.5, 高12米。清代工部郎中舒書在《象山記》中說:“粵西之奇以山,粵西之山之奇以石,而省城相對之象山,則又其奇之甚焉者?”



象鼻岩

位於象鼻山山腰南北兩側, 互相貫通,與水月洞相鄰, 因在象鼻山的象鼻稍後處而得名。岩高1.9米, 寬3.3米, 長約13.5米。岩口面江, 東向, 呈條形封閉狀態, 從象山南麓南極洞口, 沿石級可登上南眼。出象眼岩, 盤山道可達山頂。北眼懸崖峭壁, 無磴可通。象眼岩南北兩洞, 是一對眺望風景的絕妙窗口。從左眼張望, 高聳的灕江飯店近在咫尺, 城區樓宇街市鱗次櫛比, 半城山芭歷歷在目; 從右眼遠眺, 江波帆影, 閃爍隱現於訾洲、塔山、穿山之間。是納涼、眺望江景佳處。明代學者毛賓泉曾在此讀《周易》後人在岩口刻"讀書岩"3字, 並稱此岩爲"點易山窗"。萬曆丁醜(1577)春正月中進行修整, 有"賓泉山人開深此洞"題名石刻。明詩人張襄《訪毛賓泉點易山窗》詩, 有"千頃水光涵洞府", "山窗寂靜觀周易"句, 詳見水月洞摩崖石刻。



普賢塔

遠看像插在象背上的劍柄,又像一隻古雅的寶瓶,因此稱"劍柄塔",或"寶瓶塔"。 該塔建於明代,塔高13.6米,塔基爲雙層八角須彌座,在第二層基座正北面,嵌有青石淺刻的南天普賢菩薩像。普賢塔位於象山之顛,不僅與桂林山水的傳說相吻合,又印證了普賢菩薩乘大象之說,而大象馱寶瓶,在亞洲各國的許多傳說中,也象徵著和平、美好和幸福。

3
讚好
1.1k
瀏覽
4
回應
YCFOK/TRV900 最近期的作品
6 1,198
2 1,206
13 1,288
8 1,093
5 1,108
8 1,308
8 1,120
24 1,544
15 1,292
4 1,352
15 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