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財政預算案遊行 (2011年中環, 鏡頭焦距: 21mm)
在前兩篇文章中我提及的都是紀實攝影中的基本與精神。
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神」。所以這篇文章將進入正題,這次我們先從最基本的鏡頭焦距說起,而我這篇文章的鏡頭焦距是針對135片幅作標準的。
個多星期前與一位朋友到外拍照,我們談起發現很多人都喜歡使用長焦距(100mm甚至200mm以上)來作紀實攝影。談起才知道他們很多都認為使用長焦距可以無聲無色盡情地拍,拍完了也不會被人家發現。要是你也認為使用長焦距是最好不過的話,我想你要將自己放開試試使用更寬闊的鏡頭去作紀實攝影了,因為使用更寬闊的鏡頭你將獲得更多更多的好處。
我要重申我不是反對大家使用長焦距鏡頭,而是建議大家可行的話盡量不要使用長焦距,因為長焦距的視覺透視往往不能完全把實際的環境及氣氛記錄下來,尤其是在香港這些陜小擠迫的環境下長焦距大多只能拍到半身大頭或在拍照時被人阻擋着。相反較寬的如28mm、35mm及50mm 雖然要更貼近主體但可以把實際的環境及氣氛記錄下來比起用長焦距更能體現當時發生的實際情况,對整張照片的構圖丶光源丶人物以至背景也比長焦距較易地掌握。
在這讓我引用一下一位和Henri Cartier-Bresson (布列松)一樣舉足輕重的紀實攝影大師Robert Capa (羅伯特·卡帕) 的名句:
「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
“If your pictures aren’t good enough, you’re not close enough.”一家三口 (2011年油麻地廟街, 鏡頭焦距: 35mm)
有很多讀者PM或 Facebook來問我平日使用甚麼相機及甚麼鏡頭來拍照,在這我只能透路我平日大多使用的焦距。平日我只會帶一台輕便的35mm 定焦傻瓜菲林相機作拍攝。而到了周未假期我很多時會帶兩機及三鏡(分別是21mm、35mm、50mm)定焦作拍攝,但我大多只用35mm 及50mm 兩個焦距作拍攝,而21mm 只在適當的時候才拿出來使用。以下是幾幅使用不同要焦距的拍攝作品:
電車上 (2010年灣仔, 鏡頭焦距: 50mm)
我錯了(2011年佐敦, 鏡頭焦距: 50mm)
困惑 (2011年旺角, 鏡頭焦距: 35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