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相機的高ISO設置

善用相機的高ISO設置  圖/文  Samson So

數碼器材的發展對於自然攝影所帶來的進步絕對是革命性的,攝影師除了可以即時檢視照片以便馬上作出設定上的微調之外,受惠於近年數碼相機的處理器及硬體軟件發展,高感光度的定位更得以進一步提升。

麻鷹奔月 (攝於香港) Canon EOS 7D Mark II, EF 100-400mm f/4.5-5.6L IS II USM, ISO 3200, f/11@1/400s

對於曾經使用傳統膠片拍攝的朋友,一定還記得拍攝時所受到的感光度以及膠卷型號選擇性的限制。筆者以往拍攝自然生態主題,除了環境風光等主題可以使用ISO 50的幻燈片之外,攝影包之中常預備的總會是ISO 100 及ISO 400 兩種感光度的幻燈片,後者更常常作一級(ISO 800)至兩級(ISO1600)的迫沖,以增加使用時的感光度。幻燈片增感雖然可以提升感光度,但所造成的顆粒增加卻不是每一位攝影師(更重要的是圖片編輯)所能接受。

環尾狐猴 (攝於馬達加斯加) Canon EOS 5D Mark III, EF 70-300mm f/4-5.6L IS USM, ISO 2500, f/9@1/100s

傳統膠卷當中極限級別的ISO 1600或ISO 3200,在數碼時代已經成為拍攝時的常用感光度了。高感光度的表現,取決於相機的片幅格式及像素。一般來說全片幅型號的相機高感光度表現較其他使用較小面積CMOS的型號表現更佳,而高像素的型號亦會稍為影響到高感光度時的畫質。對於專業級的相機而言,感光度設置普遍已達六位數字,即使是中階或入門級別的單鏡反光機,常用感光度亦已經大大地提升到實用的程度。

黑腹蛇鵜 (攝於婆羅洲) Canon EOS 5D Mark III, Tamron SP 150-600mm f/5-6.3 Di VC USD, ISO 5000, f/11@1/3200s

冕彎嘴犀鳥 (攝於坦桑尼亞) Canon EOS 1DX, EF 400mm f/2.8L IS USM II + EF 2X III, ISO 4000,  f/7.1@1/500s

赤腹松鼠 (攝於香港) Canon EOS 7D Mark II, EF 100-400mm f/4.5-5.6L IS II USM, ISO 6400, f/6.3@1/100s

高感光度的實用之處除了讓攝影師在光線較暗的情況之下獲得足夠的快門速度,減少因為器材或主體抖動所引致的影像模糊之外,也可以作為提升快門速度以凝固瞬間動態使用。對於使用長焦距或微距鏡頭的自然攝影師來說,高感光度所帶來的好處更為明顯。當需要縮小光圈以獲得更多景深的情況下,使用高感光度可以保持快門速度,減少出現因為抖動所引致的影像模糊是自然攝影之中常常需要考慮的因素。

蘇丹金背織布鳥 (攝於肯亞) Canon EOS 1DX, EF 500mm f/4L IS USM, ISO 16000, f/9@1/1000s

虻類微距 (攝於香港) Canon EOS 1DX, EF 100mm f/2.8L IS USM, 270 EX II, ISO 8000, f/16@160s

大自然的光線變化莫測,拍攝時往往要使用有限光源,例如在日出前或日落後,光線十分昏暗,要使用現場光線拍攝,運用高感光度拍攝是有效的方法。由於可用的感光度提高了,攝影師在拍攝時可以對於光線運用有更大的彈性,以及嘗試更多不同的表現手法,現在的高感光度甚至讓攝影師可以在肉眼僅僅可辨的亮度之下,清晰地進行拍攝記錄。

三趾翠鳥 (攝於婆羅洲) Canon EOS 700D Swarovski 單筒望遠鏡,ISO 3200@1/15s

拍攝野生動物時筆者常常使用ISO 1600 以上的設置進行拍攝,跟據實際需要,亦會使用ISO 6400以上拍攝。使用如此高感光度拍攝,噪點必定會有所增加,但現今的器材無論是軟件和硬件都已能夠大幅度控制噪點,而且即使噪點較為明顯,由於提升了快門速度得以減少影像模糊,所得的作品仍然可以十分銳利。筆者認為除非是刻意營造氣氛效果,在多數情況下一張高噪點而成像銳利的作品,會較一張低噪點但成像模糊的照片更為實用。

除了拍攝野生動物之外,數碼相機的普及化以及高感光度的發展,亦讓近年越來越多朋友有機會嘗試拍攝壯麗的星空,並在拍攝過程之中,引發對宇宙穹蒼的興趣,進一步體會到光污染以及資源運用等議題。這專題日後將會撰文分享。

星空調色盤與銀河 (攝於馬達加斯加) Canon EOS 6D (not modified), EF 100mm f/2.8L IS USM, ISO 12800, f/4@15s (四十張疊加)

數碼相機的發展讓攝影師可以捕捉到更多以往無法拍攝的影像,亦大大的開拓了各種自然攝影領域,得益的除了是一眾攝影愛好者之外,亦讓更多欣賞作品的朋友可以透過影像,進一步認識及欣賞大自然之美。筆者希望透過本文的附圖及說明,讓喜歡攝影的朋友可以發掘器材發展所帶來的實用性,善用器材拍攝更多可以讓我們共賞的作品。

攝影可以很個人,亦可以集思廣益相得益彰。感謝DC Fever提供分享平台,希望能夠多多交流。更多Samson So 的攝影作品可以瀏覽其Facebook 專頁 Samson So Photography生態協會

二億年地貎與星空 (攝於馬達加斯加) Canon EOS 6D, Samyang 14mm f/2.8 ED AS IF UMC, ISO 6400, f/4@30s

分享感想
  • rot_98070 @2015-03-29 20:02:52
    大師講的真係好啱,而且大師影d相真係好靜
  • kinder989 @2015-03-29 09:40:27
    請問專業級器材常用高感光達6位數字,是包括c 記嗎,其旗艦機,25600 已經有明顯的noise 啦喎。

    其實有6位數字的感光度的器材,真係唔多,中幅應該沒有,全幅就有,不過,都係n 記,c 記,s 記有。

    我認同作者師兄講,高感光度應該要善用,但專業常用6位數字感光度這個論點論點,全面性成疑。
    Samson So 
    @2015-03-30 12:26:08
    謝謝留言及器材分析,也同意你的見解,修改了文章將原文「常用」二字刪除。
    Thanks
  • agoodbuyer @2015-03-27 19:21:19
    麻鷹奔月 (攝於香港) wow!!!!!
  • DNX.Alonso @2015-03-23 22:53:09
    其實就取決於大家點看待D相.....如果下下放大聞,就算iso 100都一樣有noise....
  • 聯C兄@流浪攝
    @2015-03-23 09:38:32
    Good
Samson So 的其它文章
首頁推介 編輯推薦
斯里蘭卡自然之旅(下篇) Samson So 上一回和大家分享了斯里蘭卡的觀鳥和拍攝體驗,這一次讓分享一下哺乳類、兩棲爬行類和無脊椎動物的觀察和拍攝。 有機會來到斯里蘭卡這個生物多樣性熱點,當然不會只是欣賞這兒豐富的鳥種,斯里蘭卡亦是觀察其他脊... (繼續閱讀)
首頁推介 編輯推薦
斯里蘭卡自然之旅(上篇) Samson So 對於喜歡人文及歷史的旅遊愛好者,斯里蘭卡星羅棋佈的大小廟宇以及國民親切和藹的笑容總是令人印象深刻,當地出產的紅茶、香料和寶石亦極具代表性,然而對於自然愛好者來說這個面積約65000平方公里的印度洋島國,... (繼續閱讀)
首頁推介 編輯推薦
自然攝影工作坊小記及Nikon Z6III/Z6 II 實拍 Samson So 剛完成一個自然攝影工作坊,在Nikon同事協助下,學員們有機會在試用多款鏡頭,包括Z 180-600mm f/5.6-6.3 VR, Z 600mm f/6.3 VR S, Z 800mm f/6.3 VR S 和「鏡皇」Z 600mm f/4 TC VR S。我們在室內課堂討論了相機... (繼續閱讀)
編輯推薦
3000mm 的實戰:Nikon Coolpix P1100 試機拍鳥用後感 Samson So 3000mm 等效!125 倍光學變焦!雙重檢測光學 VR!光是聽到這個等效焦段就讓我對P1100感興趣了!用了P1100兩星期,在香港的城市、樹林和濕地等環境拍攝鳥類,在此分享一下用後感。 Nikon Coolpix P1100搭載了達53... (繼續閱讀)
首頁推介 編輯推薦
斐濟公牛鯊潛攝之旅 Samson So 2024年報復式的跑了6次外潛,其中一次是專程到訪斐濟,為的是一睹其著名的公牛鯊。 水下見到公牛鯊幾乎是保證班,不過斐濟的潛點有的水流甚大,下潛及上升時要特別留意,除了盡量不要和隊友們分開,潛水小組一... (繼續閱讀)
首頁推介 編輯推薦
東加王國賞鯨及觀鳥小記 Samson So 2024年我進行了疫情後「服復式」的水下之旅,跑了六個國家下水(將會慢慢分享)。其中的南太平洋東加王國之行,重要目標是觀察座頭鯨及拍攝其行為,與及觀察南太平洋地區的特有鳥種。 2024年9月初,在東加的一個... (繼續閱讀)
首頁推介 編輯推薦
長焦年代的實拍分享 Samson So 攝影師最常做的事除了拍攝和圖片處理之外,應該就是討論和比較攝影器材。最近我都忙於整理使用Nikon 的四支Z Mount 長焦鏡頭在香港和海外拍攝的照片,當中包括: Z 400mm f/4.5 VR S 、Z 600mm F6.3 VR S、Z 800m... (繼續閱讀)
首頁推介 編輯推薦
從海底奇兵到海洋大使 圖/文 蘇毅雄 Samson So Samson So 從海底奇兵到海洋大使 圖/文 蘇毅雄 Samson So 戴著面鏡,揹上氣瓶,每一次在珊瑚礁下潛的體驗都不一樣。淺海及沿岸區域有著各式各樣的海洋生物,包括穿插在珊瑚和礁石之間珊瑚魚,顏色豐富多彩,以及在水體中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