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香港既天氣令我以為自己番左加拿大(但唔會咁潮濕)。直至前日,和暖一丁點,天朗氣清。馬上拿著SONY A7M2加支35CCTV1.7出街試下支鏡 (支鏡價值HKD200)順道去探一位朋友。
在東頭村一落小巴就見有一位婆婆與孫女在哂床單,這種文化也很少見了所以馬上拍下來。
影完後才發現一團人在往下看,8瓜心態令我變成隻羊(羊群心態)跟著往下望。就係咁比我見到一個從來不會理會既小村(可能小時候無咁8瓜吧)。也就係咁,比我影到衙前圍村的最後一天!
簡介
衙前圍村(Nga Tsin Wai Tsuen),又名慶有餘村,代表「滿溢的繁榮及興旺」,位於香港九龍九龍城東光道,是香港市區於二十世紀後唯一曾存在的原居民圍村,正面臨清拆重建。衙前圍村曾是九龍半島歷史最悠久的仍然有人居住村落(李鄭屋村可能早在東漢時已建村,比衙前圍村更早建村),但它的「圍」卻與新界一般的圍村如錦田吉慶圍不同。新界的圍村是在村外建成一道獨立的防禦外牆,但衙前圍村的「圍」卻是由村屋的外牆相連而成。根據當地氏族的族譜資料,可以知道衙前圍建成的時間,在1570至1574年之間,至今已經歷逾400年的歷史。
餘下兩戶居民於2016年1月25日遷出,有居住多年的村民表示,對衙前圍村即將清拆感到無奈。
歷史
衙前圍村以陳、吳、李三姓為主,村民自南宋後遷入圍村現址一帶居住,元朝(1352年)時立村,定名為「衙前村」,多個世紀以來以捕魚為業。清朝海禁令實施時,村莊被棄,直至1724年,居民在原址重建家園。
今日村莊面向的新蒲崗,昔日仍未填海,村民常受海盜滋擾,因而在村莊加建圍牆,故有「衙前圍村」之稱。村中央正是天后廟,約18世紀或更早時興建;圍村正門有「慶有餘」牌扁,村民聲稱是由皇帝所賜,惟不可考。
全盛時期,衙前圍村與沙埔村、衙前塱村、隔坑村、石鼓壟村、打鼓嶺村、大磡村,聯成一線,合稱「衙前圍七約」,而當中以衙前圍村為眾村之首,但都市重建壓力下,現時只餘下衙前圍村得以保留。
二次大戰時,日軍擴建村莊附近的啟德機場,一度命令拆毀衙前圍村,但經村民游說後,村莊雖幸保不失,但圍牆被拆,牆上的炮台被移走,多棵古樹被砍掉。約在20世紀中期,開始有外姓人移入村內居住,村民亦陸續獲分配單位而搬離村莊,村莊自此步向衰落。
值得留意的是,衙前圍村位於新九龍,根據《香港法例》第1章釋義及通則條例附表5而言位處新界,但該村原居民與其他九龍十三鄉原居民一樣,並不符合新界原居民資格,不可按新界小型屋宇政策申請興建丁屋。
*以上資料轉載於: https://zh.wikipedia.org/zh-hk/衙前圍村
村內有一間天后廟,不知會否保留呢?香港呀,就黎無哂歷史價值架啦~請支持保育!!!!
那天離開既時後,聽見一班長輩就談這村的歷史。可惜,我花名叫長期肚餓無留係度聽。
如大家想知多D衙前圍機既資訊,可到: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602713900016387/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