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Stephen(部分相片由 Dennis Dung 提供)
好多人會將盂蘭節稱之為「鬼節」,原因是相傳農曆七月初一鬼門關會大開,直至七月三十日才再次關閉,不少市民在農曆七月在路邊焚燒紙錢香燭以超渡遊魂。另外,民間亦會透過盂蘭勝會這類祭祀活動,讓神靈帶領孤魂前往陽間的會場報施,好讓這些無主孤魂接受祭品供養後就可以安心上路。當然,孟蘭節的起源眾說紛紜,其中一個就是佛家關於《目蓮救母》的孝義故事,目蓮廣設盂蘭盆會,超渡一眾餓鬼亡魂,化解了母親生前種下的罪孽,最後並跟母親一同修成正果。而日前立法會旅遊界議員姚思榮在公開場合表示(相關資料)希望借《目蓮救母》這個故事,將盂蘭節塑造成為一個宣揚孝道的節日,減少「鬼味」,甚至藉著舉辦攝影比賽讓更多年青人和遊客可以參與這個日漸息微的傳統活動。
![]() |
搭棚:爬格子工作 |
盂蘭勝會不「盛會」
說起立法會旅遊界議員姚思榮希望可以在今年搞盂蘭節攝影比賽,筆者不得不找來累積多年拍攝盂蘭勝會的攝影師/攝錄師 Dennis Dung。筆者相識了 Dennis Dung 十多年,予筆者最大印象是一位紀實的攝影愛好者,除了示威遊行的日子多數會找到他的蹤影外,宣揚本土文化的舞火龍、太平清醮,與及盂蘭勝會等,總會 Google 到
Dennis 的相片。
![]() |
攝影師/攝錄師 Dennis Dung |
![]() |
在 Tablet 上密密麻麻的相片,全部都是 Dennis 在 2014 年走訪多個盂蘭勝會的專題拍攝企劃。 |
![]() |
旺角大士王街頭火化(已停辦) |
![]() |
旺角大士王遊街(已停辦) |
![]() |
盂蘭祭品甜飯山製作 01:洗米 |
![]() |
盂蘭祭品甜飯山製作 02:蒸飯 |
![]() |
盂蘭祭品甜飯山製作 03:鋪飯 |
被問到對盂蘭節搞攝影比賽有甚麼看法,Dennis 坦言現時公佈的資料不多,就連議員本身的概念也只不過是紙上談兵,不過對於姚議員的「美意」,曾經花了兩個月時間走訪全港大小盂蘭勝會的 Dennis 是表示歡迎的。Dennis 表示,現時盂蘭勝會最大的問題是政府不支持,縱使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已在 2011 年被納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每個地區的主辦機構都會面對資金不足、人手短缺,與及地區重建的問題。過往盂蘭勝會的搞手都要由街坊籌集資金作為搭戲棚、租用場地、佈置,與及聘請戲班演出的開支,加上要購買公眾責任保險,與及場地損壞時需要負擔的維修費用,「撲水」的難度愈來愈高,這還未計算受地區重建影響而將整個舊街坊人脈連根拔起的問題呢,所以就算盂蘭勝會搞得成,亦未必可以吸引到當區的街坊參與。
![]() |
看潮劇的觀眾 |
![]() |
陸海豐白字戲演員 |
![]() |
陸海豐的儀式:用米砌成恭迎聖駕四字 01 |
![]() |
陸海豐的儀式:用米砌成恭迎聖駕四字 02 |
相片要有故事性才拍得好
Dennis 至今拍了盂蘭勝會已有 4 年,2014 年走訪各區不同的盂蘭勝會,有系統地用相機記錄潮劇。而在 2015 年,Dennis 更前後用了 2 個月時間以影片方式紀錄整個盂蘭勝會:頭半個月會紀錄工人搭棚的情況,往後一個月就用來拍攝不同的素材,而最後的半個月就會埋首在電腦前面忙於剪片的工作。Dennis
表示,要將盂蘭勝會拍得好,要深入了解不同的「盂蘭文化」方為正路,就以香港為例就已經分為三個派別:潮州、鶴佬及廣府。它們三者在儀式上各有分別,例如:鶴佬就會在儀式中搶米、跳火圈,而主流的潮州盂蘭勝會就不會有這種儀式。另外,「燒鬼王」亦是一例,鶴佬會在晚間「燒鬼王」、潮州的會在日間或黃昏「燒鬼王」,而廣府式的盂蘭勝會就會在午夜「燒鬼王」。所以,如果不想拍到流於表面的相片,有時慢慢的接觸這些社群,自然會對盂蘭節有另一番見解,跟一般人所認識到的「鬼節」是截然不同的。
![]() |
陸海豐的儀式:作法 |
![]() |
陸海豐的儀式:跳火圈 |
![]() |
善信誠心求拜 |
![]() |
會場預備中 |
![]() |
有些潮式的盂蘭會場有拍賣活動 |
Dennis 表示,前往會場拍攝前,最好要訂下拍攝目標,這樣就可以長時間專注在某一至兩個拍攝範疇上,並且可以透過長期觀察、接觸不同的人物,加強作品在鈙事、與及展示盂蘭文化的能力,令外間直接透過相片內的圖像就知道箇中的含意。反之很片面的 Snapshot 會缺乏「講故事」的連繫性,當展出相片時,變相需要更多的文字來解釋相片隱藏的意思。再者,像潮州的盂蘭勝會,他們整個儀式涉及三日,如果對拍攝主題完全不認識,甚至儀式的次序也弄不清的話,很難會進行到深度的創作。
![]() |
搭棚:工序繁多 |
![]() |
搭棚:其實是爬格子工作 |
![]() |
搭棚:師傅出力工作 |
![]() |
搭棚:高空工作 |
![]() |
搭棚:混熟後可以放心拍攝 |
要尊重被攝者的意願
「部分潮劇戲班的班主都不太歡迎在後台進行未經許可的攝影活動,一來由竹棚搭成的後台地方淺窄,二來演員一般都不喜歡被人拍下化妝中的樣子,而且每當戲班進行演出時,時間非常緊逼,每個演員大多身兼數個角色,故此會常常出入後台換衫或化妝,根本難以分身應付攝影人!反之若戲班正式上台表演的話,戲班的成員也是非常樂意被攝的。」隨後,Dennis
亦指出拍攝盂蘭勝會的大前題是不要阻礙工作人員進行必要的祭祀儀式,他曾經見過有影友為了拍到特別的畫面,在進行「燒鬼王」時居然站在「鬼王」的前方,這不但影響儀式舉行的進度,更甚的可能是「於禮不合」,變相壞了人家的大事。故此,Dennis 建議如前期的觀察功夫做得好,當你的逗留時間愈長,就會愈了解整個盂蘭勝會的流程,這樣就可以在共建互信的情況下拍到更有深思的作品,這亦解釋到為何 Dennis 在
2014 年及 2015 年幾乎會每個農曆七月的日子都會留守各大盂蘭勝會內。
![]() |
預備:潮式大士王正在裝嵌中 |
![]() |
筲箕灣大士王第一天日間遊街 01 |
![]() |
筲箕灣大士王第一天日間遊街 02 |
由影相過渡至拍片
在 2015 年,Dennis 決定將創作由靜態的相片過渡至影片身上,並花了接近一個月的時間走訪全港各大小盂蘭勝會的地點,以影片詳細記錄整個盛會。不過,Dennis
有感用一條影片交代會過於沉悶,故此他將拍出來的片段以四部曲的形式剪接出來,並分為「搭棚」、「潮劇」、「大士王」與及「儀式」合共四個主題,希望以較短的篇幅,再輔以不同的人物專訪,令觀眾對四部曲更易「入口」,藉以提升外間對盂蘭節的興趣,從而宣揚這個日漸式微的本土文化。
![]() |
潮式盂蘭第三天搶孤 01:街坊守候多時等待搶孤儀式 |
![]() |
潮式盂蘭第三天搶孤 02:就是搶這些吃了平安米包 |
![]() |
潮劇:台上風采 01 |
![]() |
潮劇:台上風采 02 |
相對影相,Dennis 覺得用影片記錄傳統節慶是更花心思的。因為影相可能只不過是一瞬間的事,反之影片是一連串的動作,涉及的事件太多,拍攝途中更不可能要求人家 NG 重拍,故不少片段去到最後都是無用的。再者,拍片時的思維要比影相時更清晰,拍攝大綱,場景預設這點更是少不了,否則在剪接時才將「故事」堆砌起來的話,就會發覺不夠 Shot 可以用。而 Dennis 為了他的盂蘭節四部曲,去年用了足足一個月的時間拍攝各式各樣的素材,真的少點毅力亦不能成事!
![]() |
潮劇:演員 |
![]() |
潮劇:演員化妝中 01 |
![]() |
潮劇:演員化妝中 02 |
![]() |
潮劇:樂師 |
無反機一樣拍到好影片
被問到用甚麼器材攝錄,Dennis 的答案可能會令大家感到意外,他表示《盂蘭四部曲》大多利用 Panasonic Lumix DMC-GX7 連同 Voigtlander Nokton 25mm f/0.95 手動鏡頭拍攝,貪鏡頭入光量夠大,視角跟人眼亦相約,方便在光線不足或暗黑的環境使用。不過,GX7 和 Voigtlander 鏡頭兩者都沒有影像穩定器,Dennis 只得在後期剪接時套用數碼防震來減少畫面的抖動。而最近 Dennis 更入手 Sony A7S II、Zeiss Loxia 2/35 與及 Zeiss Loxia 2/50 鏡頭作為新一代的拍攝工具,Sony A7S II 的五軸防震功能更可以減省在拍攝過程中使用專門的 Stabilizer 穩定機身,同時亦能省下後製的時間。
《盂蘭四部曲》:(1)「搭棚」、(2)「潮劇」、(3)「大士王」與及(4)「儀式」 |
後記:對於盂蘭攝影比賽之我見…
雖然筆者從未拍過盂蘭勝會,但跟在各大盂蘭會場「征戰連年」的 Dennis 有同一個看法,就是立法會旅遊界議員姚思榮所建議的「盂蘭攝影比賽」等宣揚孝義之活動會否令整個盂蘭勝會變質,反而「好心做壞事」!
特別是對於上了年紀的盂蘭節搞手而言,他們可能欠缺資金和場地,長久以來都希望政府可以幫助他們繼續傳承這個本土節日。不過,他們那邊廂更害怕的,是政府「插手」後,會否因為 Cash Is King 的關係,原來的街坊搞手喪失僅餘的自主權,變成「官僚架構」下的犧牲品呢?最終的結果,是盂蘭勝會可能被政府包裝成為萬聖節般的加年華活動或商業味極重的旅遊項目。
對於不少愛好攝影,與及宣揚本土文化的影友而言,政府的干預其實是愈少愈好,資金到位後,由民間直接負責有關的宣傳教育工作,遠比「戴上數十個頭盔」的政府來得更好。
Dennis Dung:熱愛透過相機和鏡頭記錄香港的文化,以照片向大家講故事。隨著影片變得愈來愈重要,Dennis 開始他的「記錄香港系列」,用影片帶出他對香港的不捨之情。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dennisdung.photography |
![]() |
Cinematographer / Photographer: Dennis Du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