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mic
講到天涯鏡,大家即時想到的大多數都會是方便,而選擇這一類鏡頭時,光學變焦的倍數便成為用家最重要的參考指標之一。而 Tamron 作為數一數二最積極開發此類鏡頭的廠商,當然亦了解用家的想法,最近發表的 18-400mm F3.5-6.3 Di II VC HLD 便再一次突破同級變焦倍率,以 22.2 倍的光學變焦,就完全照顧了 27mm 廣角至 600mm 超遠攝的焦段(1.5x 等效計算)。到底鏡頭方便的同時,又是否可以在質素上作出平衡?我們找來實鏡試玩了一下。
天涯鏡早已是獨立鏡廠的天下,而早在今次送測的 18-400mm F3.5-6.3 Di II VC HLD 出現之前,Tamron 就有另一支原廠都沒有的 16-300mm f/3.5-6.3 Di II VC PZD MACRO 出現,18-400mm 在廣角一端稍作犧牲(等效 24mm vs 27mm),不過就換來遠攝一端有大幅的推進,以 400mm 的等效,鏡頭就擁有以往只有大炮級鏡頭或長炮 Prosumer 機才有的 600mm 等效焦距。要更廣角還是更強的遠攝?當然不同用家有不同取態,舉例經常拍攝風景的話,可能就會認為 24mm 等效廣角會更有用,反之如何焦中拍攝野外生態又或者追求更強烈的壓縮感,可能就會覺得 600mm 的遠攝等效會更有用了。
![]() |
鏡頭於 18mm 時狀態。 |
![]() |
鏡頭於 400mm 時會分 3 節伸出。 |
![]() |
ISO 100、f/6.3、1/1250s |
不要以為天涯鏡一定入門,Tamron 針對可靠性說用上防塵防水滴的鏡身設計。推至遠攝,鏡頭鏡筒會分為 3 節伸出,本以為多重接駁位之下,鏡筒伸出後難免會有一點鬆動的感覺,不過實試之下卻發現原來鏡筒設計比想像中要更緊密,估計是廠方為避免光軸偏移會影響到畫質,特別於結構上下了功夫。鏡頭採用了高扭力的 HLD 馬達進行 AF,配合 Canon EOS 700D 以中央點的測試中,鏡頭的對焦尚算快速而準確,不過要留意的是,鏡身前端的手動對焦環會隨 AF 運作而同時轉動,筆者最初上手時,就因此而嚇了一跳。
為了難免鏡筒意外在攜帶時伸出,18-400mm F3.5-6.3 Di II VC HLD 鏡身特別就設有 "Lock" 制,從細節如遮光罩的設計,亦可看出廠方的細心,使用及儲存時反裝會分別用上各自的插槽,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提高遮光罩的耐用性。
![]() |
天涯鏡之中,暫時又以 Tamron 18-400mm F3.5-6.3 Di II VC HLD 的變焦倍率最高。 |
![]() |
手動對焦環位於鏡身前端。 |
![]() |
變焦環算是寬闊。 |
![]() |
內置 2.5 級的 VC 防震。 |
![]() |
日本設計,而於中國製造。 |
![]() |
遮光罩看出廠方的細心,使用及儲存時反裝會分別用上各自的插槽,增加耐用性。 |
![]() |
![]() |
ISO 100、f/5.6、1/800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