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最新消息

口袋天涯機王:Sony RX100 VI 測試

文、攝:Stephen
友情客串:女同事 Nicole Tang 琳琳

推出了 6 代的 Sony RX100 系列 1" Sensor 便攝機仔自 2012 年起發表以來,幾近「一年一機」,而且每代機仔的定位亦稍有不同,故即使新機推出後,「舊型號」仍可以在市場售賣,用以在不同價位檔次上都有合適的產品,而「牙膏」二字亦鮮見影友用來形容「密集」的 RX100 系列。今次屬 RX100 系列第 6 代的 RX100 VI 以大口徑長焦鏡頭作招徠,而相機的 Form Factor 卻依舊袖珍,不單技術擊倒曾經被 Panasonic ZS110/ZS220 獨佔的 1" Sensor 高倍變焦機仔市場,而且亦將同類機仔的價位「再創高峰」,有望日後成為市場的「新指標」。

要入光量或是犧牲變焦能力?RX100 VI 的兩難
Sony RX100 VI 的外部尺寸與前年上市的 RX100 V 非常相似,兩機的長和闊都同樣是 102mm x 58mm,不過 RX100 V 僅厚 41mm 的機身已配備一支相對焦距為 24-70mm f/1.8-f/2.8 鏡頭,今次的「六代目」僅僅「增肥」2mm 的環境下,就要擠上一支相對焦距為 24-200mm、8.3X 光學變焦鏡頭確實有點難度。惟一可以改動的,就只可以從鏡頭的「口徑」上入手,將最大光圈變成較小的 f/2.8-f/4.5 來遷就機身。儘管新機的最大光圈縮了不少,特別是廣角端缺乏昔日誘人的 f/1.8 入光量,不過 Sony 在開發 RX100 VI 時已經參考過 Panasonic ZS110 那「針孔鏡」的弱點,特別要在 24mm 相對焦距前要維持鏡頭的最大光圈值為 f/4,從而提升鏡頭的入光量和相機的泛用性,無需因為鏡頭望遠部分的光圈跌得太快而要推高 ISO 值來劣化畫質。另一方面,如大家是有留意 Sony RX100 系列的歷史,相信都已經知道現時 RX100 V 的 24-70mm f/1.8-f/2.8 已經受過多年來的考驗,記得陳年的 RX100RX100 II 的 28-100mm 變焦鏡頭之望遠端亦不過有 f/4.9 的入光量,故 Sony 為 RX100 VI 全新設計的鏡頭亦非沒有留意日後用家所擔心之處。

▲在廣角端時,鏡筒的位置雖然較為突出,但整體感覺亦算平衡。
▲變焦至 200mm 望遠端後,鏡筒展度較原來延伸了一倍。
▲f/2.8-f/4.5、8.3X 變焦鏡頭,雖則在廣角端的入光量可以再多一點(例如:f/2.4),但在望遠端時已經算交足功課,亦大幅拋離同級對手。
▲(左)RX100 VI、(右)RX100,可見 6 代 RX100 系列的外觀在多年來其實沒有很大的變化,惟當年的 28-100mm f/1.8-4.9 鏡頭在不大幅增加機身體積下,已可以進化成 24-200mm f/2.8-4.5 規格。

媲美拍片的 24fps 追焦連拍
RX100 VI 採用 1" 層疊式 CMOS 感光元件,這枚感光元件以超高速見稱,在前年的 RX100 V 已經擁有高達 24fps 連拍能力,在速率上以其他機仔來說是望塵莫及。可是,若連拍快,但「續航力」差,相機的 Buffer 只有兩三秒的話,這樣的連拍能力極其量只是「得啖笑」而已,而 RX100 VI 的 24fps 連拍足足可以拍片 233 張相片,差不多有近 10 秒的時間,連合相機內置的 315 點相位檢測自動對焦點和自動追焦演算法,即使用來拍攝活潑好動的小孩,亦都可以大大提高拍攝的成功率。雖然 RX100 VI 的內置記憶體亦算非常充裕,打爆「Buffer」亦要一段時間,但是當相片寫入期間,若然想操作選單內部分功能的話就只好稍等一會,待相片完全寫入後,有關項目會由「反白」(不能點選)變為正常顯示,而至於檢視相片及繼續連拍就不受影響,不會出現完全呆等的問題。

▲內置彈出式閃光燈,雖則鏡筒變長,但沒有阻礙閃光輸出。
▲變焦推桿提供兩段變焦速度。
▲機背右下方的按鈕佈局十分「緊湊」,若不細心看,屬「垃圾桶」刪除鍵原來亦是一個自定功能鍵(C)。
▲機身依舊一樣是中國製造的。
▲沿用 NP-BX1 鋰離子充電池,續航力可達 240 張(CIPA 標準),以「機仔」規格而言十分不俗。

望遠時防震表現略為遜色
對焦反應方面,別以為今次 RX100 VI 相對 RX100 V 用上較小光圈的長焦鏡會在拍攝速度上會非常輸蝕。RX100 VI 本身的 315 點相位檢測自動對焦點在便攝機仔市場幾乎「贏到開巷」,如此的黑科技與價位相近的可換鏡頭相機亦會以「點數擊倒」,不過偏偏 Sony 卻又將此技術用在口袋機身上。看似 RX100 V 的 0.05 秒自動對焦速度已經夠快,可是愛在規格上鑽出新點子的 Sony 卻表示 RX100 VI 的自動對焦時間再快多 0.02 秒,在廣角端 24mm 只需 0.03 秒就完成 AF!當然,換轉在遠攝端當然沒有如此的神級表現,不過實拍下遇到的迷焦次數又真的是寥寥可數,可見 Sony 的相位檢測自動對焦技術令旗下機仔,以至是無反相機都開始在技術層面上超越單反。

防震效能方面,官方表示 RX100 VI 在 200mm 焦距時的防震力度約有 4 級之多,可是在小編試用下,望遠時的防震效能是較為遜色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官方提到的 4 級防震只是對應俯仰/偏轉方向,當用家在望遠時按下快門的一刻,相機會出現以光軸為旋轉方向的影像抖動。故此,在 4 級防震只是針對 2 軸的情況下,用家實際應用,加上「影像抖動」在望遠拍攝時會「防大」等因素,200mm 焦距時的防震效果不及廣角焦距是「有得解」的。

▲彈出式電子觀景器可以兼具開機及關機功能(按:預設為啟動)。
▲今次在 RX100 VI 的彈出式電子觀景器內置了一個小機構,可以將觀景器自動延伸出來。
▲翻揭式觸控屏幕的調校角度較上代更廣闊,由向上 180 度至向下 45 度,改善至向上 180 度至向下 90 度,取景就自然更為靈活。
▲鏡筒上設有速控轉盤,可以自定來調校不同的拍攝參數。

 

樣本照片

▲ISO 320、f/4.5、1/200s、相對焦距:200mm
小編大約在 5 米外拍攝半身人像,可見 RX100 VI 的鏡頭在望遠端時亦可以在前後景上做到一點的分離感。
▲ISO 125、f/5.6、1/40s、相對焦距:24mm
合焦部分的紅磚在小收光圈後進一步提升其描寫力,不過畫面高反差處就有明顯的紫邊。
▲ISO 125、f/6.3、1/640s、相對焦距:146mm
望遠拍攝時的成像亦算實淨,在海中心拍攝約一公里外的油塘不見得鬆散。

變焦能力比較

▲1X 廣角端(相對焦距:24mm)
▲8.3X 遠攝端(相對焦距:200mm)

Sony Cyber-shot DSC-RX100 VI 詳細規格:
https://www.dcfever.com/cameras/specification.php?id=2288

更多 Sony Cyber-shot DSC-RX100 VI 樣本照片:
https://www.dcfever.com/cameras/viewsamples.php?set=1490

下一頁: Eye AF 示範、影片拍攝、感光度測試及更多樣本照片

第 1 頁第 2 頁
最新消息
1 小時前
挾著全球最輕最窄智能戒指之名的 RingConn Gen 2,最近推出了強化版本 RingConn Gen 2 Air,產品定價更為親民,僅需 HK$1,598 即可入手,即日起正式... (繼續閱讀)
4 小時前
Ricoh GR 系列一向是街拍愛好者心中的「隨身神機」,日前 Ricoh Imaging 已在國內舉行優先體驗會,完全披露最新 GR IV 在定價以外的規格詳情,看到... (繼續閱讀)
7 小時前
盛傳 Sigma 會在本月 19 日公佈 200mm F2.0 DG DN|Sports 定焦長砲,本來此鏡或有機會為 Sigma 刷新「全球首支擁有 F2 大光圈的 200mm 定焦無反鏡」... (繼續閱讀)
11 小時前
說到拍攝風格這回事,有人堅持「直出」,也有人喜歡用軟件後製「整色整水」,不過無論取向如何,對愈來愈多影友來說,「色調」早已變成個人標籤的一... (繼續閱讀)
14 小時前
Skylum 推出的 AI 修圖軟件《Luminar Neo》自 2022 年面世以來,憑藉實用易上手的功能及親民價格,一直深受攝影愛好者歡迎。《Luminar Neo》於今年 ... (繼續閱讀)
15 小時前
車迷們等了很久的新一代 Supra 有新消息,Toyota 官方宣佈,新 Supra 全由內部獨立開發,意味著不會再與 BMW 合作。這款備受期待的第六代傳奇跑車,... (繼續閱讀)
17 小時前
Apple 投資的《F1 電影》被視為今年最具票房潛力的作品之一,為進一步提升觀影熱潮,香港地區特別重新上映 IMAX 版本,並破天荒推出專為 iPhone 設... (繼續閱讀)
17 小時前
Insta360 最近推出了限量版 Satin White X5 360 全景相機,主打太空級性能測試和新配件 ND 濾鏡,成為業界焦點。這款 Satin White X5 延續了標準版... (繼續閱讀)
23 小時前
近年來在摺疊屏幕手機領域最為積極的品牌,HONOR 可謂當之無愧。最新推出的 HONOR Magic V5 雖然維持 HK$10,999 的定價,卻在多方面進行了顯著強化... (繼續閱讀)
1 日前
距離 Apple 慣常發表新 iPhone 的時間大約還有一個月,估計 Apple 已經正在生產 iPhone 17 系列手機,準備在 9 月中下旬進行全球發售。除了 Apple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