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Stephen
首套無反相機系統 Micro 4/3 已經推出了接近 11 個年頭,當初 Micro 4/3 卻是興起一股「細機熱」,初代的 Olympus PEN 機,以及盟友 Panasonic Lumix 的 GF「女友系列」也曾經成為熱賣機款,成為當年攝影器材界的一道新勢力。而 Micro 4/3 系統的成功,亦吸引更多傳統單鏡品牌抽調資源進駐這個一度被高階和和專業影友不太看好的市場,最終由 Micro 4/3 發起人預計可以在三數年來威脅傳統單反這個任務,還得要靠像 Fujifilm 或 Sony「訓身」支持才可以迫使傳統單鏡相機品牌正視攝影趨向無反化這個訴求。
無反相機市場由 Micro 4/3 帶起後不斷「洗牌」,不知不覺間全片幅好像是市場上的惟一「出路」,加上入門級全片幅無反的定價愈見進取,有時定價較高的 APS-C 片幅或 Micro 4/3 機身往往因為片幅並非是 36 x 24mm 這個 "Magic Number" 而成為「原罪」。小編無可否認全片幅相機在畫質上確有優勢,然而高價位的全片幅相機在定價進取的中片幅無反何嘗又不是「死於小片幅」身上?
就片幅的問題上,小編覺得「和而不同,百花齊放」是最好的處理方法,在菲林攝影年代亦有不同的片幅和相機,各自有不同的定位和用法。再說說 Micro 4/3 系統,過往它的確好像在其他當紅的相機系統中「一無是處」,論畫質、論速度,就連令消費者最敏感的價錢都不是最強,每樣範疇好像都是「最平均」,不過隨著旗艦級別的 Micro 4/3 機身發表,Olympus 和 Panasonic 的取態亦各異。Olympus 開始主打超遠攝市場,由於鏡頭物理焦距有「2x」的優勢,本身若用於運動或生態拍攝會有其用處,只不過當時仍然未有合適對焦機能的機身推出而已。
而事實上,近年亦多了人利用 Micro 4/3 系統踏入鳥攝的圈子,有時走訪香港公園亦多了一些使用專業級 Micro 4/3 機身,再配合長炮打算鳥攝的人。除了「2x」的焦距優勢外,輕量化的超遠攝鏡頭和防震功能亦有助降低拍攝門檻,畢竟就算金錢對於你是「無限」的話,在歲月摧人下,有限的體力才是不爭的事實,這點是無法可以逆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