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stranger
Model︰Pamela Cheung
現在的相機市場可謂各走極端,重畫質的用家直上全片幅,重輕便性的就用一吋 sensor 輕便機,兩者雙修的也大有人在。M4/3 用家可謂自成一格,作為現時可換鏡系統中最輕型的 M4/3,雖然不像幾年前般熱鬧,但一直不乏忠實用家支持。最近推出的入門機 Olympus E-M10 Mark IV,更新了 2000 萬像素 Live MOS 感光元件,套裝配上天涯鏡 M.Zuiko Digital ED 14-150mm F4.0-5.6 II,機連鏡只重 668g,小編還機時竟有點依依不捨的感覺。
追貼 APS-C?
有些人總覺得大片幅就是皇道,可以你看 Fujifilm、Sony 的 APS-C 無反賣到成行成市,Sony RX、Canon G 系列讓 1 吋感光元件發光發亮,可見只要夠輕便、高質,細感光元件也有市場。在可換鏡系統當中,M4/3 就是現時市場量產型號中最細的片幅。如果單看畫質,毫無意外地 M4/3 的 E-M10 Mark IV 質素就在 APS-C 與 1 吋感光元件之間,所謂畫質與輕便之間的平衡就是這個道理。但在測試後發現,E-M10 Mark IV 的表現可說是較為偏向貼近 APS-C,以細片幅來說,解像力及動態範圍都有比一吋 sensor 明顯較高的水平。
▲ f/5、1/160s、ISO 200
Olympus 的人像膚色表現一向風評不俗,使用 E-M10 Mark IV 在陰天拍攝人像相片,膚色也有自然討好的表現,沒有偏藍、偏青的傾向。拍攝時使用了機內的「高光和陰影控制」功能,將光位的曲線拉低、暗位曲線拉高,成功地善用相機的動態範圍解決背光的光差問題。
講到輕便性,又看看 E-M10 Mark IV 的重量,機身連電池重 383g,你可能會說現時的 APS-C 無反都差不多啦,Sony A6100 都不過是 396g,只輕了 13g 為何要揀 M4/3?E-M10 Mark IV 的重量沒錯不算最輕,但 M4/3 系統輕得最多的反而是鏡頭,尤其是長鏡與大光圈鏡。例如今次的 E-M10 Mark IV 在港會配搭 M.Zuiko Digital ED 14-150mm F4.0-5.6 II 發售,這支等效焦距 28-300mm 的天涯鏡,重量只有 285g,濾鏡只用 58mm 就可以了。對比 E-Mount 18-200mm F3.5-6.3 OSS LE 的 460g,重量的分別就相當明顯了。所以如果你愛用長鏡而又想輕便一點,M4/3 系統也是不錯的選擇。
▲ 套裝配上 M.Zuiko Digital ED 14-150mm F4.0-5.6 II,可謂既輕便高質的天涯組合。
▲ f/10、1/400、ISO 200
以 58mm 焦距拍攝,相片的解像力及動態範圍都有不錯表現,建築物的細節及雲層的層次都能同時忠實還原。
轉用自拍屏幕 改良對焦演算法
外觀上,E-M10 Mark IV 跟 Mark III 幾乎一樣,比較明顯的分明就是機面多了 IV 字名牌以作識別。另一個較重要的分別就是新機轉用了向下翻揭自拍屏幕,過往只有 PEN Lite 系列才會提供翻揭自拍屏幕,看來 Olympus 也得承認,稍為專業向的 E-M10 系列的用家其實與 PEN Lite 有點重疊,都是對自拍頗有需求的入門用家。有人說向下翻揭不方便使用腳架或放在枱面自拍,不過如果愛手持自拍的話就相當好用,因為通常這樣自拍會將相機稍為抬高,屏幕在相機下方就比位於上方看得清楚一點了。
▲ 新機轉用了向下翻揭自拍屏幕。
▲ f/6.3、1/100s、ISO 200
使用自拍屏幕就能較容易拍出自然的自拍照。
▲ 配備 236 萬像素電子觀景器。
E-M10 Mark IV 跟大部分新機一樣提供臉孔及眼部偵測自動對焦功能,配合自拍屏幕本來應該十分理想。不過小編發現臉孔及眼部偵測的限制頗多,臉孔太側認不到,戴了口罩也認不到,幸好相機的多點對焦這時多數也能正確準焦在臉孔上,不過就不能為臉孔作重點測光了。
▲ 在後面看,機頂的三個轉盤都設計成不同高度,操作時更為就手,手指不會被其他轉盤阻擋。
▲ 閃燈開關與電源開關結合,將電源掣在 ON 位置時再向前一推,便能夠將閃燈彈出。
▲ 機身沒有收音咪插口,用作拍 Vlog 就不大合適。
新機跟上代一樣只用上 121 點對比度式自動對焦,沒有加入反應更快的相位檢測自動對焦點,但由於使用了旗艦機 OM-D E-M1X 的對比度式自動對焦演算法,加上內置的 TruePic VIII 影像處理器已算高階,對焦速度還是有明顯的提升。實際試用的感覺是,拍攝一般速度的主體如慢跑的人、小朋友、橫向駛過的汽車、跑過的小動物等,E-M10 Mark IV 還可以準確追焦,只是應付不了迎面而來的汽車、足球運動員、飛鳥等高速主體,以入門機來說表現也算是恰如其份。
▲ E-M10 Mark IV 對焦速度表現。
▲ f/5.5、1/160s、ISO 200
拍攝一般速度行駛的汽車,E-M10 Mark IV 的對焦系統還可輕易應付。
E-M10 Mark IV 的 5 軸機身防震功能經過改良,由上代的 4 級提高至 4.5 級快門速度補償效果。而且 Olympus 的防震效能一向以「足秤」見稱,小編實試時以 200mm 等效焦距、1/3 秒快門速度手持拍攝,已經比安全快門速度慢 6 級,拍幾張相片中仍有一張清晰,可見 Olympus 的防震效能標示是偏向保守。
防震測試
▲ 200mm 等效焦距、1/3 秒快門手持拍攝,竟也可拍到清晰的相片。
▲ 100% 局部放大
像素提升 風景更細緻
Olympus 今次推出 E-M10 Mark IV,「最大突破」可說是換走入門機用上多年的 1,600 萬像素 Live MOS 感光元件,轉用高階機的 2,000 萬像素 Live MOS。現時的 1 吋感光元件機仔也已經有 2,000 萬像素,E-M10 Mark IV 的像素提升也沒有帶來太大驚喜。但新 Live MOS 感光元件配合 Kit 鏡 M.Zuiko Digital ED 14-150mm F4.0-5.6 II 的質素,就令小編覺得相當欣賞。
▲ f/8、1/800、ISO 200
使用鏡頭 150mm 遠攝端拍攝,拍攝時雖然遇上嚴重霧氣,但也不影響相片的解像力,解像力的提升以及鏡頭的光學質素應記一功。
小編個人使用兩個系統的相機,一部 APS-C 無反再加一部 1 吋口袋機。如前文所說,E-M10 Mark IV 的質素表現就是在 APS-C 與 1 吋感光元件之間。雖然說是在兩者之間,但小編覺得 E-M10 Mark IV 的畫質雖然比較接近 APS-C (尤其在低感光度時),跟同像素的 1 吋機比起上來,E-M10 Mark IV 的清晰度及雜訊控制更是高出不少。尤其是在拍攝風景時,用家會更留意相片中的每個細節,E-M10 Mark IV 提升了 25% 的像素的確令風景相片更有看頭,而且這支 M.Zuiko Digital ED 14-150mm F4.0-5.6 II 的解像力亦能夠充份配合像素的提升,以一部輕便的天涯組合旅行機來說,可謂十分夠用。
▲ f/9、1/320s、ISO 200
在天朗氣清的日子,相機特有的 Olympus Blue 在相片中更加突出。
感光度測試
![]() |
![]() |
▲ ISO 100 (擴充) | ▲ ISO 200 |
![]() |
![]() |
▲ ISO 400 | ▲ ISO 800 |
![]() |
![]() |
▲ ISO 1600 | ▲ ISO 3200 |
![]() |
![]() |
▲ ISO 6400 | ▲ ISO 12800 |
![]() |
|
▲ ISO 25600 |
短評︰
感覺上 E-M10 Mark IV 的雜訊控制傾向輕手,ISO 800 雜訊已明顯增加,但解像力卻沒有大幅下跌,一直去到 ISO 6400 時才看到相片的細節有較明顯的流失。
Olympus OM-D E-M10 Mark IV 規格︰
https://www.dcfever.com/cameras/specification.php?id=2382
Olympus OM-D E-M10 Mark IV 樣本照片︰
https://www.dcfever.com/cameras/viewsamples.php?picture=23650
有讚︰
- 沒有剪裁的 4K 30p 影片拍攝
- 機身防震性能出色
- 向下翻揭自拍屏幕
- 設有電子觀景器,方便在烈日下拍攝
- 低感光時解像力十分出色
- rolling shutter 變形輕微
- 機身只重 383g,連天涯鏡的組合十分輕便
- 握持感出色
- 操作方便易用
- 可使用流動充電器替相機充電
有彈︰
- 臉孔及眼部偵測不能在戴口罩時使用
- 觸控屏幕沒有多點控制,不能雙指放大縮小相片
- 4K 拍攝解像力一般
- 久缺相位檢測自動對焦功能,對焦速度不夠爽快
- 沒有收音咪插口
- 充電時不能運作
總結
M4/3 系統最大的優勢在於非常輕便的長焦鏡,今次 E-M10 Mark IV 配天涯鏡發售,可說是聰明的辦法。試用完之後,小編覺得這個入門組合既高質又輕便,如果大家希望帶一部輕便天涯機去旅行拍照,這個 E-M10 Mark IV 套裝值得考慮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