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Stephen
現時非球面鏡片相當普及,隨手拿起一支鏡頭,甚至是被人小看的 Kit 鏡,都可以發現到非球面鏡的蹤影。不過,在 50 年前非球面鏡仍未在相機界普及,能夠用上非球面鏡片的,都屬於較為頂尖的專業鏡頭,而在 1971 年,Canon FD 55mm F1.2 AL 就正式問世,成為 Canon 首支用上非球面鏡片的單鏡反光相機可換鏡頭,當中在型號名稱上加入 "AL" 來突出這類非凡夫俗子的鏡頭產品,直至 1979 年起的 New FD 鏡頭年代,才沒有再為已內置非球面鏡片的鏡頭加上獨特的名稱。
球面鏡片受限於其固有特性,以致未能將平行進入的光線完整地聚焦於同一點,鏡片的表面為球形所產生的影像往往會顯得模糊,此現象稱為球面像差,而其他光學像差問題(如變形像差)亦會出現。昔日鏡頭廠商為了修正球面像差,往往需要用上更多的球面鏡片作特定的組合和排列,不過這樣會令鏡頭更大更重,亦未必得到攝影愛好者所認同。Canon 在 1963 年開始一項先進精密的鏡片研發計劃,以研發可以將所有光線聚焦於同一點的特殊光學鏡片,令光學質素更趨完美,而這種特殊光學鏡片就是後來稱之為非球面鏡片。
▲球面鏡片與非球面鏡片之分別
非球面鏡片的出現就是為了解決過去球面鏡片所遇到的問題,由於非球面鏡片彎曲表面的形狀與球面鏡片不同,可以解決不同的像差,特別在影像邊緣的彗星像差問題就可以利用非球面鏡片作出修正。繼 1971 年的 FD 55mm F1.2 AL 後,Canon 在 1985 年於 New FD 35-105mm F3.5-4.5 套用了大口徑玻璃鑄模(GMo)非球面鏡片,成為當時業界第一個使用這技術於單反鏡頭的廠商。
▲各式各樣的非球面鏡片
▲在 1971 年推出的 Canon FD 55mm F1.2 AL
現時 Canon 已經擁有四種獨特的非球面鏡片加工技術。(一)高精度研磨非球面鏡片,採用鑲有鑽石的工具對玻璃鏡片進行研磨及拋光;(二)玻璃鑄模非球面鏡片,使用非球面模具對鏡片玻璃進行壓注及成型;(三)複製非球面鏡片,利用非球面模具在玻璃球面鏡片上以樹脂膠製作出非球面表面;(四)塑膠鑄模非球面鏡片,將樹脂膠注入非球面模具中成型。這四種非球面鏡片加工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在 Canon 的交換式鏡頭,甚至是天文望遠鏡,其中在日本國家天文台的昴星團望遠鏡(Subaru Telescope)中的主相機光學校正系統,便採用了 Canon 的以高精度測量及加工技術製造的非球面鏡片。
▲非球面鏡片加工技術(左起):高精度研磨非球面鏡片、玻璃鑄模非球面鏡片、複製非球面鏡片及塑膠鑄模非球面鏡片。
▲(左起)Canon RF 70-200mm F2.8L IS USM、Canon RF 24-70mm F2.8L IS USM 及 Canon RF 15-35mm F2.8L IS USM 分別使用 2 片、3 片和 3 片的非球面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