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吉道
港島徑第一段的焦點,非盧吉道一段懸空棧道莫屬。這裡可拍攝全無遮擋的維港兩岸,甚至遠至青馬大橋的景色。在日落時分,棧道的中、後路段也可以清楚遠眺大嶼山北部(迪士尼及愉景灣),是拍攝夕陽與彩霞餘暉的熱門地點。
▲盧吉道其中一段屬懸空棧道
NIKKOR Z 24-200mm F4-6.3 VR 由 24mm 變焦至 200mm,鏡身會伸長約 6.5cm。由於鏡片的設計充分考慮到整體重量平衡,因此會避免前端鏡片過重,鏡頭即使在 200mm 焦距之下,重心仍然在機身附近,不會出現頭(鏡頭前端)重尾(機身)輕的問題。
▲鏡頭由 24mm 變焦至 200mm,鏡身會伸長約 6.5cm。
鏡頭採用15 組 19 片光學設計,其中包含 2 片 ED 鏡片、1 片非球面 ED 鏡片及 2 片非球面鏡片。無論在廣角還是遠食端,色差問題都較輕微。留意相機本身沒有註明針對色差或紫邊的校正選項,只提供「衍鏡補償」功能,開啟或關閉基本對紫邊沒有明顯影響。想完全消除字邊的話, 建議使用《Lightroom》比較實際。此外,Z5 內置的「自動變形控制」功能在插上此鏡後會失效,大概可理解為相機強制開啟此功能,因此鏡頭在全部焦段的變形問題都不明顯。
▲ISO 400、F4、1/3,200s、24mm
採用最廣角及盡開光圈拍攝,以畫面中央的中環中心為對焦點。影像有輕微的邊緣失光問題。近邊位的影像也出現輕微的鬆散。幸好成像下半部(焦平面前)的建築物有不俗的銳利度。
▲ISO 400、F10、1/640s、200mm
藉遠攝鏡的壓縮效應,由佐敦(近景)至慈雲山(遠方山腰上的樓宇)彷彿都位處同一個山坡上。也許受空氣質素影響,影像反差偏低。
▲ISO 400、F6.3、1/800s、200mm
從盧吉道上特寫西九龍海濱長廊,以解像力而言,表現及格。
▲ISO 400、F6.3、1/800s、200mm
旅行常備長焦鏡的好處是,可以很方便地特寫遠處的景物,例如:夕陽。照片的對焦點設為右下角「兩支煙囪」位置,但相機卻多次前後搜尋焦點,問題可能與鏡頭光圈較小有關。
200mm 解像力測試(配合 Nikon Z5 拍攝)
![]() |
|
▲測試原圖 | |
![]() |
![]() |
▲F6.3 | |
![]() |
![]() |
▲F8 | |
![]() |
![]() |
▲F11 | |
![]() |
![]() |
▲F16 | |
![]() |
![]() |
▲F22 | |
![]() |
![]() |
▲F32 |
短評:來到 200mm 焦距, 比較中央的白色建築物線條,F6.3 的銳利度明顯要比 F8 略低,至於 F8 與 F11 之間差別則不算明顯。同樣地由 F22 開始,影像的畫質會下降。邊緣方面,影像畫質大致跟中央相同,F8 與 F11 都是最佳光圈。有需要的話,收細到 F16 亦無問題,惟 F32 則建議盡量少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