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最新消息

Fever 攝影達人教路!極詳盡鳥攝器材建議 ‧ 攝技傳授!

Fever達人 雀鳥攝影 兔子俾 shop@dcfever

文、圖:兔子俾 

近年不少朋友開始投入雀鳥攝影(鳥攝)的世界,他們都覺得這題材既神秘又吸引,但超遠攝鏡頭普遍價格高昂,加上以往器材重量非「常人」所能背負,令很多有興趣的朋友卻步。但隨著無反相機「大流行」,科技進步令機身及鏡頭重量都不斷減輕,加上不少廠商推出輕量又便宜的入門超遠攝鏡坐陣,這年題材吸引了不少朋友「入坑」!到底鳥攝題材為甚麼會那麼吸引?

目錄


▲近年無反相機系統輕量化,加上入門級超遠攝鏡頭選擇多,令不少攝影愛好者紛紛投入鳥類攝影世界。

鳥攝的魅力

不知不覺,筆者已經專注鳥攝題材有 16 年的歲月。要說到鳥攝的吸引力,一定是因為牠們美麗的外表,大自然的創造往往令人驚嘆!不少雀鳥身上都有著令人驚艷的色彩及精緻的美學設計,協助牠們於充滿挑戰的大自然中生存,美麗的外表其實都是實用性設計,例如身上不同飛羽於飛行時有著不同功用,尾羽在飛行中起平衡和控制方向的作用,以協助雀鳥於天上靈活轉向去覓食及逃避襲擊。以下分享的數隻林中鳥,都是於香港拍攝。

▲白尾藍地鴝 (White-tailed Robin) (拍攝資料:F9、1/15s、ISO 1250)

▲銅藍鶲 (Verditer Flycatcher)(拍攝資料:F9、1/160s、ISO 2000)

▲紅脇藍尾鴝 (Red-Flanked Bluetail)(拍攝資料:F6.3、1/80s、ISO 640)

▲山藍仙鶲 (Hill Blue-Flycatcher)(拍攝資料:F5.6、1/30s、ISO 1250)

▲北紅尾鴝 (Daurian Redstart)(拍攝資料:F7.1、1/3s、ISO 1250)

令人著迷的動態亦是另一個引人入勝的鳥攝題材,牠們都有著天生覓食神技,有時我們於大自然看到鳥兒的出現及動態會不明所以,原來很多時間牠們都在等待覓食機會,只要細心留意及等待就可以看到牠們施展「放大絕」!今晚又有餐餸!

▲家燕 (Barn Swallow) 周圍不停飛來飛去,原來在捉天上蚊子。(拍攝資料:F5.6、1/4,000s、ISO 2000)

▲黑眉葦鶯 (Black-Browed Reed Warbler) 在草叢歇腳?原本牠在追飛蟲!(拍攝資料:F5.6、1/1600s、ISO 800)

▲普通翠鳥 (Common Kingfisher) 有「釣魚郎」之稱,捕獵一刻精準秒殺目標。

▲小鷿鷉 (Little Grebe) 是潛水能手,能於水下速移動追捕獵物,大大隻蝦都難不倒牠。(拍攝資料:F5.6、1/2500s、ISO 800)

另一個鳥攝魅力就是「期間限定盲盒」,你永遠不知道這次出去會拍到甚麼,香港是一個幸福的拍鳥地!因為冬季的香港正位處「東亞—澳大利西亞」飛行路線上,因此不少候鳥和遷徙鳥每年都會循遷徙航道飛行,暫時棲息或路經香港。其他季節雖然都都會有遷徙鳥,但當然不及冬季般多姿多彩!每次出去拍鳥就像打開盲盒一樣!到底今日會遇到甚麼鳥呢?冬季是最好的大自然攝影題材之一!

▲中華秋沙鴨 (Scaly-sided Merganser) 在全球只剩 2,400 至 4,500 隻,牠隻身來港渡冬絕對是近年其中一個經典候鳥紀錄。(拍攝資料:F6.3、1/3200s、ISO 1000)

▲栗頭虎斑鳽 (Japanese Night Heron) 對上一次於香港出現已經是 1988 年,2015 年有幸拍到被列為「瀕危」級別的牠。(拍攝資料:F4、1/800s、ISO 500)

▲寶興歌鶇 (Chinese Thrush) 在香港是非常罕見的稀客,有幸於多年前紀錄過牠。(拍攝資料:F6.3、1/1250s、ISO 640)


 入門鳥攝熱點推介:南生圍

不少朋友都會問,有了器材後可以到那裡拍鳥?香港我會推介兩個入門地點給大家!其中一個一定會是南生圍膠廁所位,那是一個水鳥集中地!如果懂得掌握天氣及時間前往,大有機會拍到理想作品!為甚麼這地方會如此聚集候鳥?因為這位置處於山貝河及錦田河交匯位置,河水為這片濕地提供沉積物和養分,孕育了不少生物,亦吸引了不少水鳥前來覓食!加上雀鳥喜歡沿河道起行,這地點不但可拍到不同水鳥覓食場面,亦可以拍攝到不同候鳥飛行姿態,但需注意幾個要點以避免失望而回!

▲反嘴鷸 (Pied Avocets)(拍攝資料:F6.3、1/2000s、ISO 500)

▲普通鸕鶿 (Great Cormorant)(拍攝資料:F6.3、1/1600s、ISO 1000)

最重要的是要在水退時前往,因為只要泥灘露出水面,水鳥才能落腳覓食。最理想前往時間是早上,最好在剛天光時間到達,這些時候雀鳥都在忙於覓食,鳥況通常比較興旺。第三是選擇在微風日子前往,在剛天天光時份水平如鏡,如雀鳥於水面低飛比較易拍到優美的倒影畫面!最後當然是配合光線,選擇陽光充沛的日子,冬天太陽黃金光照射在雀鳥身上非常優美!早起床絕對值得!

▲池鷺 (Chinese Pond Heron)(拍攝資料: F11、1/1600s、ISO 1600)

▲大白鷺 (Great Egret)(拍攝資料: F11、1/1600s、ISO 1600)

▲紅腳鷸 (Common Redshank)(拍攝資料: F11、1/1600s、ISO 1600)

▲大白鷺 (Great Egret)(拍攝資料: F11、1/1600s、ISO 1600)

▲黑臉琵鷺 (Black-faced Spoonbill)(拍攝資料: F11、1/1600s、ISO 1600)

 

南生圍前往方法

從元朗西鐵站出發,步行到山貝河畔,再跟指示步行到河邊,乘坐南生圍橫水渡。過河後步行到婚紗橋,再走出南生圍路,再沿路步行至一個臨時廁所位置,大概位於 Google 地圖上南生圍路的「AFCD Wetland and Fauna Conservation Division」(漁護署濕地及動物護理科)地標的位置外,整個過程約需 45 分鐘。另外亦可選擇於元朗乘坐 76K 巴士到紅毛橋落車,進入南生圍路步行前往,需時大約 50 分鐘。

當然亦可選擇駕車前往,但需注意道路比較窄,泊車需顧及他人及交通狀況,假日十分多人前往南生圍遊玩,「有入冇出」的塞車情況時有發生,駕車與否需慎重考慮。

入門鳥攝熱點推介:松仔園

大埔滘自然護理區是另一個筆者十分推介的鳥點。此處亦稱「松仔園」,區內有數十年前種植的人工森林,林木茂密,樹木百多種,種植多年的樹木與較近期種植的品種,交錯生長。此環境非常適合雀鳥棲身,亦是冬候鳥的聚腳地!

松仔園最有趣的地方是,漫步森林內只要細心觀察,隨時會有驚喜!特別是當遇上「鳥浪」時!「鳥浪」意思是單種或多種雀鳥形成鳥群會突然出現,亦會突然消失,聚集成群統一方向行動,步調一致。

雀鳥加入「鳥浪」,可以減低被捕獵風險,亦可以增加找尋食物的概率。既然有飯吃又較安全,當然吸引很多不同品種加入成浪!

雀鳥通常透過嗚叫邀請其他雀鳥加入,當你聽到群鳥聲音劃破森林寧靜時,你就會見到你附近的樹木出現異動,這正是你「衝浪」的好機會,因雀鳥集體行動時很易落到較開揚及較低的位置,部份候鳥很多時安全起見都會跟隨「鳥浪」行動,但通常拍攝機會一瞬即逝,只要好好把握,就可以一次過拍到美麗留鳥與候鳥!

巡行深林找鳥,緊記動作要慢。棲身森林頂、中或下層生活的鳥種有所不同,緊記要上下打量!耳朵打開嘗試傾聽美妙聲音以便找尋牠們的位置!松仔園主要為林鳥為主,因此不少都擁有美麗色彩。以下為部分有機會出現的留鳥及候鳥:

▲銀耳相思鳥 (Silver-eared Mesia)(拍攝資料:F13、1/200s、ISO 2500)

▲藍喉太陽鳥 (Gould's Sunbird)(拍攝資料:F8、1/3200s、ISO 2500)

橙頭地鶇 (Orange-headed Thrush)(拍攝資料:F8、1/20s、ISO 500)

▲紅喉歌鴝 (Siberian Rubythroat)(拍攝資料:F8、1/160s、ISO 800)

▲藍翅希鶥(Blue-winged Minla)(拍攝資料:F8、1/125s、ISO 3200)

▲懷氏地鶇 (White's Thrush)(拍攝資料:F8、1/30s、ISO 500)

▲大擬啄木鳥 (Great Barbet)(拍攝資料:F16、1/200s、ISO 1250)

松仔園前往方法

松仔園位於大埔公路,不少公共交通工具亦能於山腳輕鬆到達,最近當然是於大埔火車站乘前往沙田 28K 小巴,於松仔園巴士站下車過馬路回頭走 3 分鐘左右就能看到上山的斜坡。如果是駕車的話,山腳雖然是有車位,但留意車位有限,而且可能有不少山友早已駕車前往行山,車都不能上山就只能泊山腳,緊記霸位上山要早啊!由於以步行找尋方式拍攝,建議使用輕量化器材,不然就苦了自己。

鳥攝美麗的背後

雖然拍鳥絕對是一個樂事,亦是我生活中心靈休息站,但鳥攝本身就是一個挑戰性很大的攝影範疇,「食蕉」絕對是我們需要學習與其共處的重要課題,就算你大清早去到鳥點,等了一整天都可以沒有收獲,但這正正會讓你珍惜每次雀鳥給你按快門的機會,因這次可能就是最後一次見面!

這亦正正是我對器材鑽研及要求很高的原因,因拍攝機會相當有限,我習慣努力研究熟習自己的器材,亦會選擇自己覺得合適的器材,拍攝時會十分專注「沈浸」於觀察並隨時預備拍攝,因我很想珍惜美麗的畫面!雖然每次拍攝完都很累,但心靈卻很充實。 

鳥攝基礎技巧

筆者在此亦分享一些基礎拍攝技巧供大家參考。首先,雀鳥眼睛自動對焦是現世代無反用於鳥攝的重要功能,可靠度亦非常高,大部份時間我都保持使用 AF-C (連續對焦)模式拍攝,以確保雀鳥頭部就算有不同程度擺動,都可以咬住眼睛對焦,亦方便雀鳥有動作時可以即時追蹤擺鏡(Pan 鏡)拍攝,毋須太擔心對焦因調較到 AF-S(單次對焦)模式而無法跟上雀鳥移動。 

另外因野外拍攝光線不斷變化,如遇上這類場景難以跟隨雀鳥擺鏡即時調整曝光,因此建議使用 S 快門先決模式,通過設定所需快門,讓相機協助你調整光圈,較易取得理想曝光,如果入門的朋友還覺得有困難,可以開啟自動 ISO 功能幫忙!

 ▲現世代鳥攝基本上 AF-C(連續對焦)模式可以應付大部份場景,筆者亦選擇長開。

基本上,拍攝靜態雀鳥大多會收細光圈,ISO 亦會盡量降低以加強畫質,快門就按雀鳥好動與否,有些真的可以非常安靜站著讓你慢慢拍,主要考慮一定是快門 > 光圈 > ISO,原因是雀鳥型態並非平面,加上超遠攝鏡景深很淺,很多時無法完全覆蓋身體,如果你帶望由頭 Sharp 到落尾,便需要收一收光圈。 

▲大擬啄木鳥 (Great Barbet)。按拍攝題材及品種以快門為優先考量,是筆者拍鳥的基本法則。(拍攝資料:F8、1/2000s、ISO 1600)

▲很多鳥友支重視細節表現,喜歡「由頭 Sharp 到尾」,如此一來便需要收一收光圈。(拍攝資料:F9、1/60s、ISO 320) 

至於動態拍攝的快門速度方面,鷺鳥的話大約使用1/1600s 基本上已足夠,至於翠鳥就需要用上介乎 1/2500s 甚至1/4000s 之間的速度,這樣才會比較靠譜。簡而言之就是,愈快的主體用上 1/2500s 以上的成功機會較高,但需要留意主體愈近所需快門則愈快,以上並不是金科玉律! 

▲草鷺 (Purple heron) 的飛行速度一般比較慢,1/1600-1/2000s 快門都可以應付到。(拍攝資料:F7.1、1/2000s、ISO 640)

▲白胸翡翠 (White Throated Kingfisher) 為中型翠鳥,速度以快見稱,1/2500s 至 1/4000s 的快門設定很平常。(拍攝資料:F4、1/2500s、ISO 3200)

▲藍喉太陽鳥 (Gould's Sunbird)。林鳥拍攝動態要求極高,快門不能慢!因此林內環境拍動態,ISO 必須要遷就。(拍攝資料:F8、1/3200s、ISO 4000)

▲白鶺鴒 (White wagtail) 雖然很普通,但別少看牠的飛行速度!(拍攝資料:F7.1、1/3200s、ISO 2500)

▲黑枕燕鷗 (Black-naped Tern)。注意主題距離愈近,便需要愈快的快門去應付!(拍攝資料:F8.0、1/2500s、ISO 2000)

擺鏡技巧方面,新手未習慣使用窄視角追焦前,建議使用變焦鏡練習,可以先縮短焦距,找到主體再 Zoom 大,慢慢你就會習慣使用窄視角尋找主體的感覺;另外亦可通過外置瞄準器的準星輔助,但同樣需要經過反覆練習才可變得熟練。

▲入門選擇:變焦鏡頭絕對是鳥攝初學者的練習好夥伴。

▲練習使用外置瞄準器的準星及大範圍對焦,能提高動態拍攝的成功率。

工欲善其事……

至於選擇器材方面,進入無反世代後,除了機身及鏡頭輕量化外,隨之而來當然是雲台腳架選擇亦不需要再使用「重型配置」,還記得 2017 年時全片幅旗艦機身及 600mm F4 鏡頭組合,重量已約 5.4kg,加上所需的液壓雲台及 5 號腳架,總重量高達 10.3kg!

到了 2023 年,同樣是全片幅旗艦機身及 600mm F4 鏡頭,但因為組合重量已減輕至約 3.8kg,所以我已主力轉用 2 號腳架及輕量的二維雲台,因此現時整個組合只是 6.5kg。 

▲這是 2017 時使用的組合,到底當時我為何可以揹到這樣重……

▲到了 2023年,同樣焦距的鏡頭組合加上雲台腳架,都只是在 6.5kg 左右。

機身選擇方面,個人會選擇高速連拍與及高像素兼備機身,原因是鳥攝需要裁相是等閒事,有些鳥點如米埔,真的多多像素都不夠裁切,600mm 於米埔亦只是鳥攝廣角鏡……

連拍方面,如拍攝移動速度慢的雀鳥如鷺鳥,連拍再高都可能分別不大!但如果拍攝翠鳥或燕子之類的題材,高速連拍就成為關鍵,例如普通翠鳥插入水捕魚,入水到站回停棲點全程不用 1 秒便完成,能否拍到關鍵畫面,就真的需要連拍幫忙。

另一點需要留意的是暫存記憶體的拍攝張數,意即連拍時機身提供暫存有待寫入記憶卡的相片數目,其實是有限制的!就算機身連拍速度及記憶卡有多快,如果暫存張數不足,都會成為拍攝樽頸。至於選擇 APS-C、M4/3 等較小片幅的相機系統還是 Full Frame,則視乎你是喜歡輕便走動的類型,還是對畫質相當有要求而定。

▲普通翠鳥 (Common Kingfisher) 這類題材如果連拍速度不足,就會比較難拍到全張開翼的畫面,個人經驗要有 20fps 以上,成功機會才會較高!(拍攝資料:F5.6、1/3200s、ISO 2000) 

▲上圖出於某款無反相機的說明書,可見如果使用 RAW 格式並配合 UHS-II 高速卡拍攝,暫存張數為 59 張,但需要留意某些品牌的機身相片暫存量,是會受其他設定及 ISO 提高而有所減少,選擇機身時需要留意是否乎合個人要求。

鏡頭方面,各廠亦推出過不少「便宜又大碗」的入門級超遠攝鏡頭,例如是 200-600mm F5.6-6.3、180-600mm F5.6-6.3 VR 及 200-800mm F6.3-9 IS USM 等型號,重量都大約在 2kg;以 APS-C 片幅為主力的品牌,其 150-600mm F5.6-8 R LM OIS WR 更輕達 1.6kg。

如選擇 M4/3 系統的 300mm F4.0 IS PRO,相等使用 600mm 等效焦距,重量連腳架環亦只是 1470g,非常輕便!非常建議從入門鏡入坑,多走多看,如果覺得自己很喜歡鳥攝才考慮「上大炮」!另外而時不少機身相位對焦都支援到 F22,所以細光圈使用增距對焦都沒多大問題,當然快門不夠而令動態難以使用及畫質有所下降是必然代價! 

▲進入無反年代鳥攝鏡頭選擇相當多,建議由入門鏡開始玩起按喜好入門。


▲橙腹葉鵯 (Orange-bellied Leafbird)。這張相片以 APS-C 片幅的 150-600mm 拍攝,是其中一支價格合理、高質素又輕量的入門鳥攝鏡頭。(拍攝資料:F9、1/160s、ISO 1000)

▲純色山鷦鶯 (Plain Prinia) 以  200-600mm 鏡頭加上 2X 增距鏡拍攝,個人覺得這價錢的畫質真的相當令人滿意。(F13、1/640s、ISO 1600)

▲大炮再輕量化,對很多鳥友而言仍是很重,建議想重度鳥攝才考慮吧!

腳架及雲台選擇

對筆者而言,1 號及 2 號腳現時已經非常夠用,除非是使用定焦大光圈超遠攝鏡,才需考慮 3 號或以上腳架。雲台方面,非常建議選擇二維雲台,因一般雲台解鎖後會不由自主失重,亦較難控制擺鏡方向。現時不少鳥友會選擇細小的二維液壓雲台,但需注意的是市面上能解鎖後不失重的產品不多!失重隨了有機會夾手外,拍攝時定位後每次都需要鎖緊會稍為不便,個人建議選擇解鎖後還能定位的產品。 

雲台有很多選擇,現時隨著機鏡都輕上不少,已很少人會使用高負重液壓雲台及韆鞦架,多數人都會選擇小型液壓雲台,而筆者則選擇了雙球雲台,因為它能定位又不會不由自主失重。

▲選擇雲台時最好選擇解鎖後可任何任置定位的雲台,以減少仰拍時對手部的負擔,亦可免去鎖雲台的動作快速拍攝!  

▲腳架方面,按所需要背負機鏡重量去選擇以減少負擔很重要! 

▲能夠低角度展開絕對是拍鳥非常重要的考慮。我們都希望跟雀鳥盡量視平。

總結

雀鳥攝影絕對是輕鬆愉快的活動,但當中亦涉及不少自然知識,亦需對自己的器材設定多掌握,特別是對焦的設定,現今器材選擇很多,門檻亦非大家想像中高,真的相當幸福!希望本文的簡短分享,能幫助大家更了解這項運動,亦祝有興趣鳥攝的朋友這個冬天有愉快的開展!

作者簡介

兔子俾 (TooLeeBee)

自由攝影師,喜愛鳥類攝影,具十多年鳥攝經驗,旨在用鏡頭留下世界各地鳥類生活點滴。他亦專於研究不同品牌相機拍攝設定及測試器材表現,定期撰寫試用文章,推廣鳥攝技巧普及化。他亦為「香港鳥攝研究所」(HKBPI) 的創辦人之一。

 

享受「冬の自然光影」推廣活動,最著數購物優惠

由即日起,各位只要在推廣期內到 shop@dcfever 門市及網上店購買指定型號相機,即可獲贈價值 HK$390 的 JOBY Beamo Ring Light for MagSafe 迷你環形補光燈(灰色/白色)乙件,優惠詳情可到門市查詢。

更多主題:Fever達人 雀鳥攝影 兔子俾 shop@dcfever
最新消息
2 小時前
Ricoh GR 系列一向是街拍愛好者心中的「隨身神機」,日前 Ricoh Imaging 已在國內舉行優先體驗會,完全披露最新 GR IV 在定價以外的規格詳情,看到... (繼續閱讀)
5 小時前
盛傳 Sigma 會在本月 19 日公佈 200mm F2.0 DG DN|Sports 定焦長砲,本來此鏡或有機會為 Sigma 刷新「全球首支擁有 F2 大光圈的 200mm 定焦無反鏡」... (繼續閱讀)
9 小時前
說到拍攝風格這回事,有人堅持「直出」,也有人喜歡用軟件後製「整色整水」,不過無論取向如何,對愈來愈多影友來說,「色調」早已變成個人標籤的一... (繼續閱讀)
12 小時前
Skylum 推出的 AI 修圖軟件《Luminar Neo》自 2022 年面世以來,憑藉實用易上手的功能及親民價格,一直深受攝影愛好者歡迎。《Luminar Neo》於今年 ... (繼續閱讀)
13 小時前
車迷們等了很久的新一代 Supra 有新消息,Toyota 官方宣佈,新 Supra 全由內部獨立開發,意味著不會再與 BMW 合作。這款備受期待的第六代傳奇跑車,... (繼續閱讀)
15 小時前
Apple 投資的《F1 電影》被視為今年最具票房潛力的作品之一,為進一步提升觀影熱潮,香港地區特別重新上映 IMAX 版本,並破天荒推出專為 iPhone 設... (繼續閱讀)
15 小時前
Insta360 最近推出了限量版 Satin White X5 360 全景相機,主打太空級性能測試和新配件 ND 濾鏡,成為業界焦點。這款 Satin White X5 延續了標準版... (繼續閱讀)
21 小時前
近年來在摺疊屏幕手機領域最為積極的品牌,HONOR 可謂當之無愧。最新推出的 HONOR Magic V5 雖然維持 HK$10,999 的定價,卻在多方面進行了顯著強化... (繼續閱讀)
22 小時前
距離 Apple 慣常發表新 iPhone 的時間大約還有一個月,估計 Apple 已經正在生產 iPhone 17 系列手機,準備在 9 月中下旬進行全球發售。除了 Apple ... (繼續閱讀)
1 日前
Subaru BRZ 有新消息,他們歐洲市場負責人 David Dello Stritto 在接受《Autocar》專訪時透露,第 3 代 BRZ ,很可能轉型為純電動車重返歐洲市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