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除雜訊效果
試完放大相,當然也要試試此機的 AI 去雜訊功能。跟 AI 放大相功能一樣,就是一定要拍好相片,再事後在相機中進行,產生另一張有效果的相片。不同的是,AI 去雜訊功能反而一定要拍攝 RAW 格式才用得到。基本方法就是在觀看 RAW 檔時可以在機身進行轉換至 JPEG 格式,在過桯中於除雜訊的位置開啟一個名為「Neural network Noise
Reduction」的功能,轉換過程就會同時推行 AI 除雜訊。
▲ 以上是由相片中相同部份裁切出來放在一起作比較,相片使用 ISO40000 感光度拍攝,左邊是完全沒有開啟除雜訊效果,中間是使用原有的高 ISO 除雜訊效果,等級設為
Standard,右邊則是使用了 AI 除雜訊功能,等級同樣設為 Standard。
可以見到在除雜訊效果方面,使用 AI 除雜訊效果是非常明顯,而且出來的相片感覺非常自然,邊緣位置亦顯得清晰。
AI 相片放大及除雜訊功能須在拍攝後另外再做,這是有點麻煩的,但考慮到 AI 運算本身對處理器資源需求甚大,這亦無可厚非。讓筆者喜出望外的是其相片放大功能效果真的非常好,畢竟筆者原本只預期跟「插值放大再推 Sharp」差不多,但出來的相片卻竟看得到有更多的細節,根本看不出是有「放大過」。當然,這些「細節」是靠 AI 估計出來的,能否接受就看用家自己了。另外 AI
除雜訊功能效果亦很好,但使用起來過程比較複雜,如有關方面能給予更簡易的操作方式會更好。
不同 ISO 表現
EOS R5 Mark II 的 CMOS 改用了背照式的設計,理論上在高感光度時雜訊控制表現也應該很好才對,以下筆者就直接為大家試試:
以上筆者有啟用高感光度降噪的功能,等級設定為「Low」。可以見到出來的效果,即使是 ISO6400 表現亦非常好,筆者個人認為就算放大相,也是可以直接使用!在過到了 ISO25600 打後就明顯有差。不過以 4500 萬像素解像度機種來說,相信大家都覺得沒問題,更何況還有 AI 除雜訊功能!
影片能力同提升
雖然 EOS R5 Mark II 主要賣點是多項 AI 相關功能,但因為其感光元件加作層疊式的設計讓讀出速度再度提升,不但擁有更高的連拍速度,在拍片能力方面亦有所提升。EOS R5 Mark II 最高可以拍攝到 8k@60p Light RAW 或 4k@120p 的影片拍攝,並同時引入 Cinema EOS 系統的 XF-AVC S / XF-HEVC S 檔案系統。其他相關功能還有支援
波形監視器、偽色顯示以及新增攝錄指示燈等。所以對於一些同時需要攝影和攝錄的小型工作室及職業攝影師來說,此機無疑是要一機兩用的高性價比選擇。
▲ 雖然最高可以拍攝 8k@60p 但一些設定上的配撘是不支援的
▲ 支援了更專業的影片格式
▲ 4 頻道錄音當然是基本事
▲ 可顯示波形監視器及偽色等提示,想要準確曝光更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