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Tony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 OECD)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全球學生的認知能力呈現下降趨勢,引發廣泛關注。
PISA 是一項針對 15 歲青少年的國際基準測試,每三年舉行一次,主要評估學生的閱讀、數學及科學能力。同時,該計劃也參考成人認知能力評估,這些測試結果被視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教育水準和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指標。
閱讀能力下滑:缺乏深度閱讀習慣
根據 PISA 測試結果,許多國家的學生在閱讀、數學和科學方面的成績在2010年代初達到高峰,但此後便開始下滑。以美國為例,2022 年的數據顯示,過去一年內讀過一本書的美國人比例首次跌破 50%,反映出閱讀能力的顯著下降。到了 2024 年,「幾乎不看書」的美國人占比接近 50%,而幾乎每天讀書的學生比例則萎縮至僅 14%。
不僅是青少年,成人的認知能力(如數學推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呈現下降趨勢。在高收入國家,約 25% 的成年人表示在簡單的數學推理和判斷語句真實性時感到困難,而美國的這一比例更高達 35%。
被動接收資訊:現代生活方式的影響
研究指出,人類智力下降可能與現代生活方式密切相關。例如,人們越來越多地依賴被動接收資訊(如瀏覽社交媒體或觀看短影片),而非主動思考和學習。這種行為模式已被證實對注意力集中、記憶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產生負面影響。
分析認為,如果學生平時更多地接觸以影像為主的內容,而減少文字閱讀練習,他們在 PISA 測試中遇到困難的比例自然會增加。雖然從文字到視覺內容的轉變並非全然負面,但它確實提醒我們,閱讀和文字理解能力仍然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技能。
過度依賴 AI:削弱批判性思維
另一項研究報告指出,生成式 AI 的使用可能會削弱批判性思維。這項針對319名知識工作者的研究發現,過度依賴AI會導致認知能力下降,並引發「機械化趨同」(即使用者未將個人判斷融入 AI 產出的內容,導致結果趨於單一)及「數位健忘症」(即人類傾向於記住「如何獲取資訊」而非資訊本身)等現象。這些趨勢都可能進一步加劇人類智力的下降。
總結:
PISA 數據的下降趨勢不僅反映了教育系統的挑戰,也揭示了現代生活方式和科技發展對人類認知能力的深遠影響。如何在數碼時代,平衡科技使用與傳統學習,將是未來教育政策制定者及社會各界需要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
資料來源:c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