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Owen
要欣賞滿天繁星,不一定要擁有最昂貴的器材,但一定要擁有「黑夜」。DarkSky International 一直致力推廣保護夜空的重要性,今年舉辦的第五屆 Capture the Dark 攝影比賽,再次展示了來自世界各地天文攝影師的傑作。比賽設有 8 個主要組別,得獎作品既展現了星空的壯麗,也同時提醒世人光害正如何蠶食我們與夜空的距離。
在 "Capture the Dark" 組別中,澳洲攝影師 JJ Rao 以作品 "The Watchers" 奪魁。照片中極為罕見的紅色精靈閃電(Red Sprites)出現在西澳的潮灘上空,像是夜空中的神秘舞者,畫面震撼得令人屏息。這類肉眼難辨的高空放電現象,存在時間只有 10ms,比眨眼速度快 40 倍,成為大自然「黑夜奇觀」的最佳代表。
在 "International Dark Sky Places" 組別,攝影師 Tom Rae 的作品 "Starlight Highway" 奪得頭獎。這張照片拍攝於紐西蘭著名的 Aoraki Mackenzie 星空保護區,畫面中「星光公路」的標誌格外醒目。Rae 形容這裡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星空保護區之一」,不難想像,這段公路已成為不少天文愛好者朝聖的路線。
至於 "Dark Sky Friendly Lighting and Design" 組別,則帶來一個耐人尋味的對比。法國攝影師 Gwenael Blanck 把巴黎另一面呈現出來:當午夜過後,燈火璀璨的地標陸續熄燈,城市頓時由「光之城」化身成「夜之城」。照片中的巴黎顯得更為單調,也暗示了適度熄燈,不僅節約能源,更能讓市民重拾與星空的連結。
在 "The Impact of Light Pollution" 類別中,Ambre de l'AIPe 的作品 "Requiem for a Dream" 則帶來一絲無奈。她在法國北阿爾卑斯山拍下霞慕尼小鎮的夜景,城鎮的燈光直衝雲霄,映照出山頂的輪廓。雖然景象壯觀,但同時也揭示了光害如何蠶食星空!
"Creatures of the Night" 生態類別的得獎作品,是來自墨西哥的 Oscar Leonardo Chavez Torres。他的作品將螫蠍、銀河與星光疊合成一幅奇幻畫面。Torres 指出,蠍子往往依靠黑夜獵食,甚至月光都足以影響牠們的活動。這幅作品不僅展現了自然生態的奧秘,也提醒我們夜行生物同樣需要「黑暗」來賴以生存。
至於在 "Deep Sky Observations" 深空觀察組別中,攝影師 Alpha Zhang 的 "Breathing Vela Supernova Remnant Mosaic" 作品可謂是技術與耐性的結晶。他以四幅拼接完成巨大的超新星殘骸影像,當中 OIII 外殼包裹著 Hα 與 SII 的電離層,結構複雜而壯麗。為了捕捉這幅影像,他累積曝光達 109 小時,成果足以稱為「畢生必拍的天體」。
"Mobile Nighttime Photography" 手機攝影組別則帶來驚喜。攝影師 Sadeq Hayati 使用 Samsung Galaxy S23 Ultra 在冰島拍攝到極光,畫面色彩繽紛,證明智能手機攝影的進步已能追趕專業器材,對普羅大眾來說更是打開了親近星空的大門。
在 "Young Astrophotographers" 年輕天文攝影師組別中,來自捷克的 Oldřich Špůrek 以改裝的 Canon EOS 6D 單反機配合 Sigma 35mm F1.4 鏡頭,拍下 Jizerka 地區壯麗的全景星空。年紀輕輕便能掌握如此技巧,無疑為天文攝影的未來注入新希望。
今年比賽的所有前三名作品與特別類別得獎者,已於 DarkSky.org 官方網站公開。無論是紅色精靈、「星光公路」,抑或是蠍子與銀河的奇幻組合,每一張作品都提醒我們:黑夜不只是空無一物,而是孕育另一種故事的舞台。
來源:PetaPix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