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攝影很大程度上都有點兒「靚景先決」,旅遊攝影發燒友一直尋找新的好地方拍攝,專業攝影師 PeterPenn 一向都熱愛旅遊,他當然也嘗試發掘不同的好去處。最近 Peter 又再次與旅行社合作籌備旅遊攝影團,今次的目的地是走進西藏的中心地帶 – 阿里,拍攝當地的獨特高原風貌。一如以往,Peter 在正式組團出發前,親身到阿里實地試拍,為正式攝影團作最佳準備。這次 Peter 的旅程一樣是多采多姿,我們當然不放過這個機會,請 Peter 與大家分享這次旅程的相片和分享當中的有趣經歷!
©PeterPenn 古格王國遺址日出
Peter 說他老婆形容白雪滑得好像慕思蛋糕一樣呢!
©PeterPenn 神山岡仁波齊
邊境審查嚴格 過關不容易
「這裡給我們的感覺是西藏的西藏」Peter 指出阿里其實是古時西藏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大家所熟悉的布達拉宮一帶在當時反而是未開拓的偏僻地區;加上阿里本身獨有的地理環境、人文生態等都是難得的拍攝題材。舉個例子說,即使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大之峽谷在地貌上與阿里的紮達土林有所相似,在規模和山石的形狀上都有很大差異,因此 Peter 一直都嚮往到阿里拍攝。
其實很多人都聽過阿里這個地方,知道它海拔超過 4,000 多米,連接喜馬拉雅山脈、岡底斯山脈、崑崙山脈等高原,號稱「世界屋脊的屋脊」(世界海拔最高的意思),亦是印度教神山崗仁波齊、聖湖瑪旁雍錯(「錯」在西藏語解作「湖」)、古代西藏古格王朝的所在地,不論是山水風景還是文化遺產方面都有大量值得拍攝的題材。但是由於以前公路交通發展不全,加上阿里位於中印邊境,與尼泊爾、印度、克什米爾地區接壤,加上早幾年西藏的局勢比較不穩,當地對於遊客簽證申請的審查非常嚴格,即使批准進入西藏,也未必獲得許可走進邊境地區,遊人往往根本無法進入阿里。Peter 透露這次到阿里,即使旅行社人員已有相當的人脈和經驗,他們每到一個縣都要被仔細查證身份才可放行。
探路過程辛艱 遊走 3,400 公里
在 10 日的行程當中,Peter到過神山崗仁波齊、聖湖瑪旁雍錯、紮達土林、古格王朝遺址等地,可惜中途由於天氣關係,冰雪封路而耽誤了行程,加上部分交通在冬季停運而無法到獅泉河拍攝。Peter 說今次的旅程並不輕鬆,第一站到達拉薩一下飛機便要趕路,加上整個西藏都屬於高原地帶,海拔多在 3,500 至 4,000 米以上,空氣稀薄,天氣又冷,即使是日間很多時都只有
4-5°C,要小心避免高山反應。此外,即使各地已有公路連接,但是行車仍然顛簸,加上此行目的在於探路,經常要在景點附近反覆查探,比一般已知路徑走了更多路程,前後走了超過 3,400 多公里!Peter 更直言:「探路這個階段都幾辛苦」。
©PeterPenn 冰封聖湖伴的牧羊景觀
在雪地和結了冰的聖河之間竟然找到一小片放牧草地作為分界線,
Peter 既感幸運亦有點傷感,因為這片小草地根本不足以養活羊群,
不知有多少家畜和野生動物挨不過冬天。
©PeterPenn 冰封而正漸在解凍中的河流
水面冰塊開始解凍,呈現半透明顏色。注意相中除天空和雪山外整個
畫面下半部分也是結冰的水面,而非積雪的陸地,令人驚訝!
成也大雪 敗也大雪
Peter 說行程之中兩個「神山」、兩個「聖湖」(崗仁波齊峰和納木拉尼、羊卓雍錯和瑪旁雍錯都是當地宗教的重要地點)、紮達土林、古格王國遺址等地個個都是拍攝的好地方,加上今次能夠拍攝到大量雪景,可謂收獲豐富。原來大片的雪景在西藏並非必然,因為該地區身處內陸,天氣乾燥,即使氣溫很低,都未必會落雪。今次在出發前雖已料到天氣十分寒冷,卻不知道到會遇上大片雪景,相當幸運(不少熟識 Peter
的都知道他一直都對不上時機拍攝雪景,今次終於如願以償)!但亦是由於地上冰雪阻路,一度令 Peter 困在一處海拔 5200 米的山口,逗留了7個多小時,最後在凌晨2點鐘才可以繼續上路,通宵行車到第二日早上 7 點鐘,而該山口的公路在 Peter 離去的 3 小時後又再封鎖。
罕見野生題材 令人技癢
剛才提到遇上大片雪景可以算是額外的收獲,而另一樣令 Peter 感到意外的是在旅途中遇到很多野生動物,野馬、牦牛、綿羊等,連非常難見的藏羚羊都被 Peter 攝入相片之中。西藏亦是候鳥南北遷移時候的中轉站,常有遇見,有時更在面前飛過。大家都知 Peter 並不是鳥攝發燒友,但今次他都要「轉性」,笑著說:「平日都唔『打雀』的人,見到都忍不住要打返幾隻!」。
©PeterPenn 壯觀的紮達土林
雪地成挑戰 在白色中找層次
不過,Peter 亦指出要拍攝大片的雪景並不容易,陽光照在雪上的強烈反光、相機自動測光失準,要增加曝光補償等等不在話下,卻無論如何都難不到 Peter,反而是四處都是白雪,高山、冰河、陸地上都是白茫茫一片,根本分不出前景後景,哪裡是結了冰的河面,哪裡是鋪了雪的陸地;再說,放眼四處都是白色,要身處其中才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震撼,拍出來相片就非常單調了。所以 Peter
花了很多時間,就在景點四處去搜索可以用作前景的材料,就如當地放牧的羊群、飄揚中的風馬旗、河邊的野生動物等,對於拍攝的經驗少一點攝影師都很容易忽略不見。
Peter 指出不想只拍到白茫茫一片,偏光鏡可幫上不少忙。
當問到拍攝時有甚麼心得時,Peter就說:「影雪景,很多時候都要用偏光鏡」,他繼續各小編解釋,使用偏光鏡的主要目的不是要令天空更加藍,而是消除反光,因為在太陽底下雪景反光太強,連眼睛都難以睜開,加上石頭、樹葉等反射很多偏振光,根本拍不出細節,把偏振光濾走令相片的層次和色彩重現,把天空拍的更藍反而是次要。
©PeterPenn 沙漠雪山共存奇景
沙漠給人的感覺是炎熱的,與冰凍雪山相映成趣。Peter 說擁有這般景色的地方
以他所知只有兩個,其他地方即使有雪山與沙漠連接,
沙漠也多數充滿大大小小的石塊,而非如這裡一般由幼沙組成。
©PeterPenn 神山納木拉尼
©PeterPenn 溶冰中的湖泊
太陽照射之下冰雪急速溶化,因此呈現凹凸不平的有趣形狀。
高階器材拍攝極地展身價
今次 Peter 帶了一 部Leica S2,配搭35mm、70mm、120mm 和 180mm 四支鏡頭,另外亦帶了一部 Nikon D800 配搭 14-24mm 鏡頭和一支天涯鏡作後備,而且 D800 可以接上GPS 裝置,記錄相的拍攝位置對於今次探路旅程十分重要。Peter 言道:「就我自己拍攝的作風,都是喜歡相片拍出來近乎標準鏡的感覺,所以今次擔當主力的是 70mm 和 120mm
兩支 Leica 鏡頭(兩支鏡頭的視角約為 135 格式 56mm 和 96mm),超廣角鏡頭和遠攝鏡頭則比較少用。」
Peter 說他在出發之前都有考慮到阿里的氣溫會十分寒冷,因此詢問過 Leica 和 Nikon,在冰天雪地的環境中相機的表現,而最後兩部相機在接近 -20°C 下拍攝,都仍然運作如常,電池電力也沒有特別下降等問題,也許正正表現出高階相機所提供的可靠性。此外,Peter 一行人早就為相機的電力作出安排,在車上有充電設備,直接從引擎取電,以防萬一。,大家亦不要忘記攝影師身處如使惡劣的環境中亦是相當難挨,尤其是要在戶外等待日出、等待雲層變化,野生動物經過等,Peter 就提醒大家去這類地區拍攝記得要帶備手套、面罩、雪褲、雪鞋等禦寒衣物。
©PeterPenn 寧靜的瓦魯藏布江旁
夏季另有光景 期待正式組團
今次的旅程雖然顛簸,但是總算有大量靚相收獲,亦記下了不少景觀優美的位置,可謂完滿結束。今次探路完畢,下次再去就是六月份旅行社正式組團出發,到時阿里將換成夏季景色,Peter 提到西藏四季的變化很大,到夏天時所有景色都會截然不同,尤其是聽說聖湖在夏天一日之內會有 5
種顏色變化!今次探路由於行程趕急,加上要花大量時間尋找各處的拍攝位置,其實有不少地方還想逗留更久,所以 Peter 對於六月之行非常期待,當然小編亦想欣賞更多靚相。
而今次旅途還錄製了一段短片,記錄 Peter 的拍攝花絮,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查詢資料:
今次 Peter 和西部行香港旅行社合作籌備阿里攝影團,親自帶團在 6 月 21 日出發,為期 12 天,每團最多 15 人。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閱網址:http://www.cwthkcompass.com/
或致電 2542 4438 查詢。